【医师节】青年医生王沛坚:科室里的“拼命三郎”

28.08.2020  22:31

2020年,是王坚到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后简称成医附院)工作的第7个年头。这7年对于王沛坚来说,既是其从低年资医生到高年资医师的成长之旅,也是一名学术型医者到科室“拼命三郎”的蜕变,常年“扎根”在科室,提技术、搞科研。

凭借着学医时的那颗初心,王沛坚先后荣获“四川百佳青年医生”、“四川省首届新时代健康卫士”、“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等称号。

 

初出茅庐 勇挑学科建设“大梁

2013年,获重庆市优博与全军优博提名的王沛坚顺利毕业,并凭借成为大型医疗中心中“学术型”医生的坚定信念进入了正处于发展变革特殊时期的心血管内科。刚到科室,科室就将省重点学科申报这一艰巨任务交给了王沛坚。

当时科室的科研薄弱,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高精尖技术开展相比省内大型三甲医院还比较滞后,这一系列都是摆在科室面前的难题。”对于科室发展的全面认识也为王沛坚日后带领科室在“医、教、研”等方面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说干就干。在周鹏主任的组织下,王沛坚一方面以科室团队为基础,带头搞科研,积极申报各类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另一方面,王沛坚也开始通过临床实践,狠抓自身技术提升,并带动科室同事积极学习国内先进技术。

2015年,王沛坚相继完成了“四川省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四川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的申报工作并均取得立项。

众人拾柴火焰高,数年之间,心血管内科的科研项目从仅有的几项校厅级课题到6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杰出青年基金等科研项目)项目立项,累计获得约700万科研经费,发表SCI论文30余篇。

2017年,在王沛坚及其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心血管内科都迎来了大“丰收”,顺利通过了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验收。在学科平台建设的道路上,心血管内科走在了时代的前沿。

 

好学求进 勇攀技术高峰

作为一名医生,王沛坚深知临床技能是根本。

2015年初,王沛坚开始担任科室住院总。接近2年的住院总工作,王沛坚除了吃饭时间,无论白天黑夜,都“扎根”在科室,并直接参与了科室绝大部分的介入手术,临床技术在这段时间得到了迅速提升。

2017年,王沛坚争取到了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学机会,前往国际一流中心——广东省人民医院深造。他像一名学生一样,如饥似渴的“”在导管室里,努力学习先进的介入技术。

经过一年学习,王沛坚为科室“带回”了系列先进技术,在区域内率先开展冠脉慢性闭塞病变的逆向开通、左心耳封堵、无导线起搏、左束支起搏等国内先进技术;同时,还以高血压疾病作为切入点,开展了肾上腺静脉采血、肾静脉分段采血、肾上腺动脉栓塞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动脉去交感消融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等多项新技术、新业务,使科室高血压诊疗技术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科学领导 做好“传帮带”工作

2018年,医院根据科室情况,任命临床技术过硬、科研实力强的王沛坚主持心血管内科工作。作为科室带头人,王沛坚对科室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将学科建设和亚专业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人才梯队建设。

心脏介入手术尤其是冠脉介入治疗手术有较高的风险,且转变快,特别是操作不规范时候。工作中,王沛坚始终把规范操作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放手不放眼”的原则,带领着科室医生提升自身技术。

2年来,他以医院为家,几乎每一台手术都到现场指导。记得有一次,科室接诊了一名特别危急的患者。身材瘦小的王沛坚穿着10公斤的铅衣一直坚持了7个多小时,曝光近20000 mGy(肿瘤患者一般每次放疗剂量为2000 mGy)射线量,终于成功开通血管,一台手术下来,他的衣服早就湿透了。这种拼劲儿让导管室的同事都非常佩服。”心血管内科护士侯霁芯表示。

同时,医院心血管内科还建立了“成医附院胸痛中心”的微信群,目前已有近四百余名医者加入。区域内的兄弟医院如果有危急重胸痛患者,首诊医生通过该群联系王沛坚后,王沛坚无论多忙,都会第一时间感到手术室,指导医生准备和开展手术。

在同事们眼中,王沛坚是个“铁人”,白天上班,晚上接着做2到3台急诊手术是“家常便饭”,这样的他一干就是七年。正是王沛坚的这种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的工作态度,让心血管内科在近年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我从医没想太多,就像把这份职业做到精益求精,有机会守护生命让我感觉幸福,能够守护生命让我觉得非常自豪。” 王沛坚表示。

为了能让科室更快、刚好发展,医院心血管内科建设成具备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水平学科成为了王沛坚和心血管内科全体医护人员下一步工作的共同理想和奋斗目标。他们用行动践行着医者使命,用仁爱守护着生命。只要生命不止,他们的脚步就永远不会停歇。

(附一院 彭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