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推医保挡多头管理踢皮球 失能老人谁来管?

03.10.2014  12:07

  新华社上海10月2日专电 社区管不了、养老院等不起,不得不“家里蹲”,这是不少失能半失能老人家庭面临的困局。而即使是进入养老机构的“幸运老人”,依然面临着医院推、医保挡、多头管理“踢皮球”的困境,难以获得足够的医疗和护理资源,那么,失能老人究竟谁来管?记者进行了调查。

  社区管不了 养老院等不起 失能老人“家里蹲

  今年41岁的西安新民社区居民杨竹慧,近年来一直为长期躺在床上的父亲发愁。她告诉记者,现在社区没有为居家的失能老人提供任何服务,公立的护理院和养老院排队要等好些年,私立的养老机构和护理机构又去不起,这些年父亲都是靠她和年迈的母亲来照顾。

  为失能老人担忧的并不仅仅是杨竹慧。民政部的统计显示,目前,全国有37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他们业已成为养老服务最大的“短板”。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国内大多数社区还都没有为居家的失能老人设置服务项目,社区养老的日间照料中心也多只接受健康老人,这些老人主要是靠子女赡养,仅有极少数“幸运”的家庭能够通过长长的轮候名单将老人送入价格适宜的公立养老院或护理院。

  对以日间照料中心为主的社区养老来说,照顾失能老人的风险始终是最大的顾虑。“服务站确实不敢接受有风险的老人。”西安灞桥区席王街道汽配社区养老服务站站长徐慧静说,去年曾经发生过健康老人身体突然不舒服送其到医院、家属反而责怪服务站自作主张的事,实在是怕了。

  青岛市老龄办副主任宋希说,而由于分配不够透明、信息不公开,不少收费低、质量高的公办养老院内存在大量长期占据养老床位的健康老人,导致不少失能半失能刚需老人“进不去”“等不起”。

  医院没动力 医保有阻力 多头管理致失能老人成“短板

  即使“过五关斩六将”能够入住养老院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来说,也依然难以获得足够的医疗和护理资源。记者调查发现,这背后主要是医院缺乏合作动力,医保“隐形门槛”多,民政、卫生、医保三部门多头管理三重因素在作怪。

  对医院方面来说,三甲医院医疗资源接纳现有的病人流量已经难以承担,农村基层的卫生所和乡村医生由于条件和能力所限承担不了护理职能,而有能力承接的基层医疗机构却又缺乏动力,导致其在养老院领域形成了资源辐射空白。

  医保对接“隐形门槛”多,则导致出现了“想进的进不了、政策放开的进不起”的现象。“北京仅有十分之一的养老院内设医疗机构能对接医保。”北京寸草春晖养老院负责人王小龙说,“能进医保的基本上以公立养老院为主,能进医保的民办养老院则往往‘有点背景’”。

  一位基层民政部门的负责人坦言,失能老人正好是处于民政、医保、卫生三个部门“都管都不管”的地带,容易造成扯皮。民政部门是养老机构以及养老护理民非的业务管理单位,卫生部门负责监管护理的质量和卫生资质的审核,医保部门负责核定医保报销的准入和报销标准,“各管一摊”。

  多环节入手 捍卫失能半失能老人利益

  专家和业内人士建议,应从减少医保门槛、建设照料法律风险、实现全环节监管以及建立强制性、统一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等级评价标准上着手,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的互通,捍卫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利益。

  首先要放开政策,减少进入医保的制度和隐形门槛,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上海医保办公室主任郑树忠说,2013年2月,上海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社会医疗机构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养老机构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联网结算。目前,上海100多家有内设医疗机构的养老机构中,85家已经纳入医保定点。

  不少专家建议,司法机构应该加快法律建设,厘清日间照料中心、养老院等服务单位与老人之间的责权关系,在发生服务纠纷时有法可依,以此提高服务单位接受失能老人的积极性。

  针对多部门“都管都不管”的现象,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说,可以借鉴日本厚生省下设老健局的模式,设立高一级的统筹协调部门,统筹协调区内养老医疗资源,强制“吃不饱”的基层医疗机构就近和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等“结对子”兜底,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记者周蕊、毛海峰、周强、白田田)(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