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昭化区探索“四轮驱动、生态养殖、多元发展”畜牧业模式
广元市昭化区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至今有2300多年的连续建县史,素有“巴蜀第一县、蜀国第二都”之美誉。全区辖29个乡镇(街道),幅员1440平方公里,总人口24.26万人,是集农业区、革命老区、秦巴山贫困地区、移民大区“四区合一”的典型地区。近年来,我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安排部署,以四轮驱动为动力、生态养殖为原则、多元发展为方向,推动畜牧业由粗放经营型向现代管理型、由资源消耗型向环境友好型、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走出了一条盆周山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2014年,全区实现畜牧业产值1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7%;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3400余元,占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58%以上。
一、四轮驱动,激发产业发展新动力。坚持以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为目标,实施龙头带动、科技推动、要素促动、创新驱动“四轮驱动”战略,强力推动现代畜牧业加快发展。一是龙头带动。始终把龙头招引和培育摆在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建立健全领导精力向龙头企业集中、扶持政策向龙头企业倾斜、资源优化向龙头企业集聚的工作机制,探索推出“户改场、场入社、社接企、企连市”产业化新路径。全区累计引进铁骑力士、雨润、圣瑞达等龙头企业16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0个,家庭农场112个,规模养殖大户4400余户,建成平乐、蓉都、百胜等现代畜牧产业园区11个、养殖小区106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73.7%,形成了集种畜禽供应、基地生产、饲料供给、屠宰加工、粪污处理、市场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集群。二是科技推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揽才聚才,大力开展招商引资“1+1”工程,即招引1个龙头企业就引进培育1个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全区累计招引农业类高层次人才17名,专业本科生30余名,组建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3个。联合省畜科院、川农大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搭建科研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建成畜牧专家大院15处、专家工作站5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项目7个,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近亿元。大力实施“畜牧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等工程,重点普及早期断奶、生态养殖等20余项现代畜牧业生产实用技术,推广自动清粪、自动温控等现代化设施设备上万套,印发《猪经》等技术资料5万余册,科技对畜牧业增长贡献率达68%。三是要素促动。大力开展“归巢创业”行动,切实优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鼓励外出务工人员、高校毕业生、技术人员回乡创业,支持在家农户坐地发展。三年来,先后回引各类创业主体452个回乡投资畜牧产业,回引社会资金2.7亿元,创办畜牧类企业112个,带动农户2200余户。大力构建三级市场信息收集发布体系,在所有行政村落实了市场信息员,建立了28个乡镇市场信息点,组建了区级“昭化农业信息网”、“新农通”移动信息平台,定期向养殖户、生产者发布畜禽产品供需、价格趋势、疫情动态和发展趋势,养殖户通过信息助农增收达4500余万元。四是创新驱动。创新金融支农。采取“财政引导、企业入股”的方式,从本级财政中安排资金2000万元,由龙头企业筹资6800万元组建了绿源农业融资担保公司,建立健全“担保+反担保”的风险防范机制,放宽抵押担保条件,简化贷款审批流程,农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对区内龙头企业、专合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累计发放担保贷款3.6亿元。创新营销模式。坚持市场导向,探索开启“互联网+昭化造”电商营销新模式,昭化“放牛娃”、“好农哥”等一批农业商贸公司搭建网络销售平台3个,形成了基地直销、农超对接、线上线下产品营销新业态,全区农产品订单销售率达到67%以上。创新经营方式。成功探索出“1211” 生猪代养模式,养殖户只需承担圈舍和污染治理投资,生产性物资由企业垫资提供,全程封闭养殖,内部流程价格结算,生猪代养效益不与市场价格直接挂钩,实现了生猪养殖“三无一稳”,解决了生猪养殖不标准、不安全、不稳定的问题,经验被《人民日报》刊载。2014年,代养生猪4.3万头,头均纯利润达173元。
二、生态养殖,构建产业转型新路径。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创新思路,积极探索生态养殖之路。一是科学规划。紧密围绕传统种养业、自然优势资源和新农村建设布局,在产业基础较好的国道212沿线和新农村示范片重点布局生猪、蛋鸡产业,在林地资源广阔、乡村旅游资源汇集、交通便利的大朝、紫云、明觉等乡镇规划布局剑门关土鸡产业,在群众热情高、产业基础强的射箭、白果、文村等乡镇发展牛羊等节粮型畜牧产业。二是种养结合。按照“种-养-加”、“猪-沼-果(菜)”农牧互动发展思路,以种定养,以养促种,实现畜禽粪污就地消纳、就近处理、循环利用,成功探索出“种养结合、适度规模、三链合一、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建立粪肥预处理收集点168个,收集50万吨干粪供生物有机肥企业加工成有机肥源,满足全区20万亩种植基地使用,实现了“变粪为宝”的目标,养殖户户均增收2000余元。三是综合治理。科学划定畜禽养殖区域,全面推广适度规模场分散处理、规模养殖场(小区)集中处理、个别养殖场(小区)发酵床零排放等畜禽粪污综合处理模式。2014年,在全省率先建成王家更新新村集中供气工程,形成了种植园区、养殖小区、新村集聚区“三区”结合,治污、用气、沼液利用“三效”同步,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兼顾的种、养、居新村格局。全区配套户用沼气1.8万口,大中型集中处污供气工程28处,实现适度规模以上养殖场(户)粪污处理率达90%以上。四是从严管控。强化污染源头控制,按照“一审批、两同步、四禁止” 原则,实行事前审批,同步建设,同步治污,禁止未批先建畜禽圈舍,禁止在禁养区内新建畜禽圈舍,禁止沼气工程不配套就投产,禁止治污设施不达标就补助,确保新建一处、规范一处,实现了变产业发展的“污点”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强化畜牧安全保障,建立了“集中处理、保险挂钩、封闭运行”的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机制,探索出了“规模户程序化免疫、散养户常年免疫、补栏出栏全面监管、定期监测相结合”的动物防疫新模式,完善了畜禽产品质量可追溯监管平台,猪瘟、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群体免疫密度达98%以上,畜禽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100%,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9.3%。
三、多元发展,拓展产业富民新渠道。坚持以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强化资源利用,不断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一是内部结构多元化。紧紧抓住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的机遇,持续巩固和提升生猪产业;依托圣迪乐蛋种鸡产业园和明觉大棚土鸡产业园,加快发展鸡产业;依托射箭邱杨、文村开泰等牛羊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牛羊产业,形成了一猪二鸡三牛羊的“一主多元”畜牧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市场需求,加快调整畜禽品种结构,推动蔚峰、蓉都、圣瑞达等种畜禽企业提质扩能,着力打造川北地区畜禽种源新高地。加快转变畜禽养殖方式,因地制宜发展特种养殖,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放养鸡”、“生态猪”和“绿色蛋”等畜禽产品,全区创建无公害认证产品12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4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2个,形成了健康无公害、绿色高端的多元养殖方式。二是资源利用多元化。充分利用粮食和经济作物加工副产品,把秸秆等非粮饲草饲料资源转化放在首要位置,不断丰富“粮-经-饲”三元发展模式内涵,推广青贮专用玉米、黑麦草等优质牧草5.7万亩,改良草山草坡20余万亩,配套牧草收割、打捆、制粒等农牧机械万余台套,形成了资源高效利用的饲草生产体系。充分利用林下空间发展养殖业,把林下养殖作为“短、平、快”且惠及农户的一种致富新途径,实现“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林禽林畜有机融合、同步发展。全区年均出栏优质土鸡150万只、跑山猪8000余头,年新增收入1.2亿元。三是增收结构多元化。大力推行农业产业“接二连三”工程,农产品生产向农产品加工、流通及休闲服务等领域交融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与工业牵手,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农民务工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0%以上。与旅游联姻,突出休闲、体验等特点,建成休闲农庄8家、农业观光体验园5个、民俗风情园2个、农家乐27家,农民商业性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8%。同时,充分利用市场化、资本化途径,激活农村土地承包权、林权、农村集体土地等资源的内在价值,农民的租金、薪金、股金“三金”财产性收入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