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在四川绵阳发布 

17.07.2014  18:06

        我国西部地区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在四川绵阳发布。图为发布会现场。 曾云 摄

        中新网绵阳7月15日电(曾云谭静林)“数据显示,学生每天睡眠9—10小时学生成绩最好,每周参加校外补习超过8小时的学生平均成绩最差……”15日,四川省绵阳市教体局与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联合发布了我国西部地区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

        据悉,区域教育质量健康指数评价体系为全国首套完全独立于教育行政部门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分为品德行为指数、艺术体育兴趣指数、学习压力指数、教师教学方式指数、学校归属感指数、亲子关系指数、师生关系指数等13个指标。

        “新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扭转普遍存在的单纯以学生学业考试成绩和学校升学率高低评价中小学教育质量好坏的应试教育倾向。”绵阳市教体局局长吴明禹介绍说,从2013年10月起,绵阳市从“学生发展的五大维度”以及“影响学生发展的四大因素”出发,对全市60所小学,34所初中的万余名学生、教师、校长通过学科和问卷测试开展了教育质量健康“体检”。同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与提升协同创新中心对测试数据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得到了绵阳市科技城范围中小学教育质量健康指数。

        基于学生的数据研究发现:学生学校归属感每提高10%,中小学生的品德行为表现将分别提高13.92%和8.35%;学校归属感与教师教学策略每提高10%,学生学业成绩将分别提高10.55%和3.81%;“学校课程能够满足自身艺术兴趣”的学生比其他学生更想上学,比例高出19.6%,而且他们“对学习更感兴趣”,比例高出20.8%。

        “对照这套指数体系,社会公众可直观地对一个地区整体的教育质量进行全面分析判断,相关部门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诊断反馈、问责与督导。”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专家刘坚发布了监测结果,数据显示,关注学生学习和生活状况,教师队伍和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努力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校长课程领导力,将更加有效地促进教育高质量、均衡发展;因材施教、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等教学方式对学生高层次认知能力的发展都有显著影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学校归属感等对改善学生的品德行为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