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昭化区:“双推双带”铺就五房村脱贫攻坚“致富路”

08.04.2016  16:34

  在精准扶贫工作推进过程中,广元市昭化区进村扶贫农技干部始终把产业扶贫、科技扶贫作为关键举措,坚持“村有主导产业、户有增收门路、人有增收技能”的发展思路,探索“双推双带”脱贫之路,践行“345”科技扶贫行动,推行“5112”产业发展模式,做大做强土鸡、生猪、香菇、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引领贫困户脱贫奔康。2015年,全村76户建卡贫困户中60户192人顺利脱贫,人均纯收入已达到3000元以上。

   一、推进科技扶贫带动产业发展

  (一)当好科技“三员”。立足工作本职,紧扣“五个一行动”,全力抓好进村科技扶贫工作,当好政策解说员、信息宣传员、技术指导员。把农村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及时准确地向当地农户讲通讲透,让农户成政策的明白人;充分调研、把握农业市场动向,为优化产业结构,占领市场先机提供科学依据;把农户当朋友,把农户的承包地当作自家的责任田,深入到田间地头、基地农舍,与农户面对面交流、讨论,手把手示范、切磋,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二)创新培训“四式”。 采取“取经式”、“上门式”、“示范式”、“远程式”4种培训形式,把先进农业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手段引进来,同时送到村社干部和农户手中,用到农业生产中,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是“取经式”育才。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项目的实施,积极组织乡镇农技干部、村社干部及、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及种养大户等科技能人参加省、市、区三级培训与考察,取经现代农业发展经验。二是“上门式”服务。根据农时农节与生产实际需求因时、因事施教,通过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学、科技坝坝会等多种方式,将科学实用技术送上门,切实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增强培训的实用性。三是“示范式”引导。依托“农业科技创新团队+进村农技干部+科技示范基地(专合社)+科技示范户”的农技推广模式,催生一批产业能人,定期不定期进行现身说法,以农教农,以点带面,通过交流探讨生产经营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好信息,向广大农户传经送宝。四是“远程式”教育。依托村两委现代化办公条件与现代化网络技术,推行“远程教育+村委+农户”的培训模式,定期组织农户学习最新实用技术和先进经验,解决生产热点难点问题100余件,搭建了农民增收致富的“空中课堂”。

  (三)着力扶贫“五化”。 重点开展“五个一行动”,科技扶贫硕果累累。一是协助编制一个农业产业扶贫规划,实现扶贫规划精准化。“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扶贫规划编制过程中,以“到村、到社、到户”的形式进行问题聚焦,坚持问题导向,立足本土想办法、立足资源想出路,因人因地实策,为全村整体产业发展、76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制定切实可行的扶贫规划。二是积极推广一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实现技术指导常态化。建立“专合社+基地+农户”体系链,开展新品种与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综合利用“四式”培训方式,推进科技指导常态化。三是帮助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实现示范带动多样化。从政策宣传、物化补助、技术培训、跟踪指导四个方面培育发展不同产业类别的农业科技示范户,切实做到“三入”:关键环节亲自入户、突发事情实时入户、技能咨询随时入户,使其成为五房村农民增收致富的“引路人”。四是指导培育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现生产经营一体化。通过依托铁骑力士集团、壮大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土鸡专业合作社,培育香菇专业合作社,建立四大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现代农业产业链,统一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构建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生产发展模式。五是实现助推发展一个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发展高效化。突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产业理念,在土鸡、生猪、香菇、中药材四大特色产业,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探索“一村一品”建设,力求实现农业提质增效。

   二、推进产业开发带动农民增收

  (一)念好土鸡产业“五字经”。牢牢抓住当前土鸡市场价格趋于回暖的大好机遇,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广阔、乡村旅游资源汇集、交通便利的优势和土鸡产业“时间短、资金平、效益快”的特点,念好土鸡产业“圈、种、管、创、销”五字经,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土鸡产业脱贫之路。念好移动式大棚鸡舍的“”字经,鼓励和支持农民建设造价低、便于移动的大棚鸡舍1万余平方米。念好优良品种选择的“”字经,优选体型小、成活率高、奔跑能力强、野性复原好、肉质口感好的具有昭化特色的土鸡品种饲养。念好标准化生产的“”字经。按照“五统一”,实行集中育雏、原粮饲喂、全程追溯,保证土鸡的饲料生态、生长野性,确保土鸡肉风味品质。念好特色品牌的“”字经,大力实施无害化、标准化生产,增强土鸡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念好拓展市场的“”字经。充分利用品牌效应,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互联网+”的平台作用,统一使用“剑门关土鸡”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统一包装、推介、营销具有昭化特色的土鸡产品。目前,全村户均存栏土鸡1000羽,户均增收入5万元。

  (二)用好生猪产业“一模式”。坚持“户改场、场入社、社接企、企连市”产业化新机制,大力推行“1211”生猪代养模式。贫困户与生猪产业龙头企业签订代养协议并缴纳少量保证金后,企业以记账的形式为贫困户提供仔猪、饲料、药品、疫苗等生产性物资,以合同价统一回收商品猪,最大限度降低养殖户市场风险和资金压力。饲养过程中企业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指导,仔猪育成后由公司统一回收,统一屠宰加工,统一品牌销售,使千家万户盲目、被动的生产变为有目的的主动生产,使生产与销售有效对接,促使贫困户把生猪产业作为终身或长期职业,实现了“1个规模场,2个家庭劳动力,年出栏商品猪1000头,年利润10万元以上”的发展目标,为贫困户脱贫奔康提供了有效途径。目前,全村发展生猪养殖大户12户,户均养殖200头以上,代养生猪头均增收233.58元。

  (三)选好香菇产业“一能人”。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背景下,回引香菇产业能人邹小广流转土地80余亩,带头发展香菇产业。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发展思路,在产业能人邹小广的带领下,组建了香菇产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生产环节,统一原料供应,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香菇品牌,产品实行订单回收,保证种植户有稳定收益。聘请香菇产业专业技术人才3名,从场地建设、备料、拌料、装袋、灭菌、制棒等方面,对香菇产业户实行全程服务指导,切实解决贫困户技术水平低的问题。目前,全村发展香菇种植户22户,搭建香菇种植大棚16个,计划种植香菇20万袋,预计户均增收2万余元。

  (四)建好中药材产业“两基地”。立足五房村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始终坚持利用林地资源来发展立体林业,积极探索林下复合经营模式,在退耕还林地、核桃基地、松林地内种植夏枯草、虎杖、丹参等中草药约500余亩,努力将丰富的林下资源优势、独特的区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使林下中药材产业与农民经济收入同频共振、共同发展。大胆探索“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新模式,建好建强中药材生产、加工2个基地和黎生中药材专业合作社,通过生产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栽培示范和加工基地开展中药材产业精深加工,通过专业合作社外联市场、内接农户,将千家万户分散种植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集种植、采收、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目前,61户贫困户种植中药材200余亩,户均年收入达万元以上。(科教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