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江区:产城互动 给力幸福新村建设

27.08.2014  10:51

 

 

 

走进乡村,青山掩映,绿水环绕;走进农家,百姓富足,社会和谐。近年来,雁江区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将各方资源统筹起来,突出集约化、产业化的高品质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资源

 

迈入集约道路

 

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是盲目套用某一种模式,关键是要把人的城镇化放在首位。”雁江区城镇化因境而成,以人为本。地处成渝腹地的雁江因地制宜,将建设集约化的高品质新村摆在重点位置。

 

该区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特色效益农业规模化,不断提高城镇化率,提高土地利用率,合理引导农民改变生活方式。为此,该区在资源统筹上整合新农村建设、扶贫资金等各类惠农资金,打捆用于农民新村建设补助,确保群众少出钱、多实惠。整合发改、建设、扶贫等部门资金,形成合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据了解,在未来的5年里,该区将建设680个高品质幸福新村,每个幸福新村将达到30-60户农户。重点在以丹山、中和、南津等镇为中心的城镇带上打造大型幸福新村,届时这些幸福新村将成为全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承载区。

 

集中居住

 

提升聚居品质

 

从以前零散的居住房搬进新村聚居点,我们生活起来更方便更安逸了。”南津镇新店村村民兰昭琼告诉笔者,生活在这样整洁、舒适的环境她觉得心情舒畅。近年来,雁江区立足丘陵县实际,坚持“以县城为一个中心、省级重点镇为副中心、特色小镇为支点、幸福新村聚居点建设为延伸”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体系,全域推进新型城镇化。

 

如何才能确保幸福新村聚居点建设的质量?该区提出了 “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八字”工作方针,并将新村建设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全力推进新农村聚居点建设,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新村聚居点。在聚居点的打造上,该区着力强化新村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实现村庄布局合理化、环境清洁化、家居舒适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我们农民跟城里人一样,也有自己的图书室了。”在保和镇晏家坝村的村阅览室里,养殖大户张建正聚精会神地向《池塘养鱼与鱼病防治技术大全》取经,“一有空,我们都喜欢到这里来‘充电’,方便得很。

 

我区新村聚居点基本实现了道路网络化、水利系统化、电路入户化,初步形成了生产与生活整合、生活与文化共融的现代农村村民聚居形态。”该区农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其最终目标就是实现新村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融合发展。

 

产业带动

 

力促增收惠民

 

新型城镇化需要产业支撑,没有产业支撑的城镇只能是‘空城’,没有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发展,新型城镇化也是‘空中楼阁’。”雁江区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大力推进“产村相融”新村产业发展,力促农民增收致富。

 

多年来,该区坚持“产村相融”理念,依托特色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基地,加大建设特色种养殖、特色水产、开心农场、生态果园、度假酒店等项目投入力度,着力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特种养殖、生态种植于一体的乡村度假旅游。乡村旅游与新村建设互动不仅给游客带来享受,而且让当地群众得到实惠。“这几年,区上通过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打造,我的农家乐每天接待游客50余人,收入可观。”晏家坝村晏溪农家乐老板池丽君认为,这样的乡村生活比城里滋润。特别是今年上半年,该区依托晏家坝万亩丘区农业产业园开发的机遇,新发展农家乐5家,园区累计接待游客13.5万人次,户均收入10余万元。

 

雁江在2013年荣获“中国长寿之乡”称号之后,充分依托金字品牌优势,大力发展乡村食品、旅游、休闲文化等产业,不断改善乡村生活环境。据了解,1-6月,全区共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完善相应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已建成田园生活体验馆4个、农家乐167家,其中星级农家乐8家。(资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