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县脱贫攻坚工作简报第14期
北川县吉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
打破村域合作限制探索建立快捷富民新模式
北川县吉羌种养殖专业合作社位于擂鼓镇猫儿石村,成立于2011年9月,注册资本200万元,主要从事大鲵养殖繁育,冷水鱼孵化、养殖等,是北川县养殖规模较大且体制比较完善的水产品基地之一。合作社现有社员149户,基地占地12.9亩,大鲵养殖标准间2间,养殖池72口,大鲵成鱼1400余尾,幼鱼苗3000余尾;野外繁殖场1处,面积570平方米,大鲵种鱼180余尾;冷水鱼养殖池、孵化池共93口,年产三文鱼70余吨。
一、建立民主科学管理体系。合作社按照“自愿、自立、互利”的原则吸纳社员,以集中养殖经营为主,提高村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一人一票制”的方式,自主经营,自我服务,民主管理。合作社的成立、章程、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组织机构的设置及其职责的确定,均采取民主投票决定;理事长、理事会、监事会等管理人员均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合作社每季度召开一次理事会及监事会,每年召开四次全体社员会议,每季度公开社务和财务,形成高度化的民主管理经营方式。
二、建立利益风险连接机制。为有效地保护水产种质资源,带动周边农户经济发展,逐步形成区域性水产特色,合作社赠送周边80户农户每户2000元股本,社员扩大到138户,充分带动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化解了养殖过程中与当地群众之间的大部分矛盾;村民通过加入合作社,能够获得原材料购买、专业养殖技术、销售渠道的支持,大大降低了零散养殖的风险。合作社与新希望集团、都江堰三文鱼研究所、通威集团签订了长期产销合同,保证每月外销产品5吨,实现生产、服务和销售的有机结合,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形成“养殖户一合作社—基地—市场”的快捷产业链,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2015年实现产值680万元,收入150万元,户均增收4500余元。合作社确定了6:2:2的利润分配方案,利润的60%直接返还社员,20%作为合作社发展基金,20%作为风险抵御金补充由于自然灾害、市场波动等原因造成的经营亏损、弥补社员收入亏损。
三、辐射带动周边群众脱贫。猫儿石村邻近村茶坊村是省级贫困村,交通、信息等基础条件落后,农民的种养殖生产成本高、效益低,没有集体经济支撑,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吉羌合作社争取专项产业扶持资金100万分配给茶坊村的11户贫困户,即每户9.09万元股份。若合作社亏损,这11户每年按照银行利率标准享受保底红利;若合作社盈利,则按照所持股份的占比分红,但不再享受保底红利;茶坊村11户贫困户持有股份不能退股,等其脱贫后将继续帮扶其他贫困户,2018年集体脱贫后作为集体收益继续帮助群众致富创收。
四、创新脱贫攻坚新模式。
一是充分发挥扶贫资金效益。 扶贫资金下拨到各村(社)后往往会出现有资金、无项目的情况,这种入股方式依靠发展比较成熟的合作社,最大限度发挥了扶贫资金作用,实现了资金的循环使用,帮助一大批贫困户脱贫致富。
二是支持合作社发展壮大。 合作社的发展经常出现有项目、无资金的情况,扶贫资金的注入为合作社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合作社壮大后,社员和贫困户也随之受益,实现“双赢”;
三是合作社能有效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打破合作社入股的村域限制,有效利用村与村之间的项目和资金优势,实现资源整合。即A村有项目、缺资金,B村有资金、缺项目,通过这种方式,A、B村实现互补,财政扶持资金成为拉动区域发展的资本,有利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和群众脱贫致富。
四是探索建立长效扶贫机制。 只要合作社正常经营,100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将长期发挥效益,不仅实现财政扶贫资金的保值增值,更做到了既输血又造血,从体制上探索建立了长效扶贫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