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从伐木工到羌文化传承人

09.12.2013  16:13
内容摘要:  他,十几岁开始砍树,其承包的林场一度亏得血本无归;他,不惑之年与羌文化结缘,带领全村搞起了乡村旅游,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人;他就是略显传奇的人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四川省传承人、北川民间艺术团团长杨华武。

  中新四川网12月9日电 题:北川:从伐木工到羌文化传承人
  作者王守蕾曾云
  他,十几岁开始砍树,其承包的林场一度亏得血本无归;他,不惑之年与羌文化结缘,带领全村搞起了乡村旅游,成了远近闻名的文化人;他就是略显传奇的人物——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羌年”四川省传承人、北川民间艺术团团长杨华武。
  杨华武出生在北川最偏远的乡镇青片乡。1996年,他用自己的积蓄承包了三个林场,没想到不久就遇到了1998年全国禁伐林地,“300多万,全亏完了。”杨华武谈及当年的经历还不寒而栗,他出生的正河村也一下失去了伐林这项支柱性收入,以前让人羡慕的富裕村“返贫”了。
  2001年,破产回家的杨华武由于曾经是村里人眼里的“人物”,便被大家选举成村主任。一次偶然机会,乡上组织他们去九环线学习考察,杨华武看到文化旅游能挣钱,便萌发了在村里搞原生态羌文化旅游的念头。
  “我们搞原生态羌文化表演,吃野菜、土鸡、土猪和粗粮等绿色食品。”2002年5月,杨华武拿着5万元,建起了羌寨,并起名“五龙寨”。靠着原汁原味的羌文化展示表演和“生态牌”,“五龙寨”一炮打响,吸引了不少外地人来旅游。第二年就吸引了四五万的游客,慕名前来的人数也以每年30%的增速递增。
  不料,2008年的一场大地震,震毁了“五龙寨”的致富梦。“震后的第一时间里大家的目光聚焦在救人和安置上,靠口传心授、活体传承的羌文化不但损失巨大,而且还面临无人可授的境地。”从地震中逃出后,杨华武面对现实陷入了绝望。
  就在这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依照国家抢救保护羌文化的号召,援建的威海人拿出了60万元帮助杨华武重建一个羌族艺术团,这个消息就像一针兴奋剂打在了他的身上。此后,杨华武凭借顽强的毅力和大伙对他的信任,建起了一支30多人的羌文化艺术团。
  “30多个人拿着每月600元的生活费开始,第一场在擂鼓开展慰问救援部队演出,随后一演就是3000多场。”杨华武回忆起当初的一场场演出是如数家珍。
  历经5年半的努力,现如今艺术团不但招来了老中青有机结合的81名团员,而且其中还有32名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涵盖了羌年、释比、羌笛、口弦等七八个项目,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羌文化传承体系。杨华武的艺术团不仅引起了中央、省内外媒体的关注,还代表羌区多次到美国、韩国、德国等地进行文化交流,成了北川保护、传承羌文化的一张名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