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毕业博士抄袭续:刊文杂志称五年内拒其投稿

24.08.2014  20:59

  法制晚报讯(记者 蒋桂佳 张洁清) 近日,国内著名的新闻期刊《国际新闻界》刊登公告,称已从北大毕业的历史学系博士生 于艳茹在该刊物刊载的论文抄袭外国专家论文 ,并做出删除电子版、五年内拒绝其投稿事宜。昨天,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称,调查后统一回复。

   事件北大博士论文被指抄袭 内容大段为翻译

  8月17日,国际新闻界杂志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于艳茹论文抄袭的公告》。公告称,《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7期刊登了题为《1775年法国大众新闻业的“投石党运动”》的论文,该作者为于艳茹,当时为北大历史学系博士生。

  经过对比,《国际新闻界》认为于艳茹抄袭了1984年《Eighteenth-Century Studies》(《18世纪研究》)刊载的《"Frondeur" Journalism in the 1770s: Theater Criticism and Radical Politics in the Prerevolutionary French Press》(《18世纪70年代的新闻业投石党运动:法国革命前的戏剧批评和激进政治》)一文。此文的作者名叫Nina R.Gelbart(尼娜·基尔巴特)。

  公告称,对比两篇论文后发现于艳茹在其论文中大段翻译基尔巴特的论文,直接采用基尔巴特引用的文献作为注释。公告还对两篇文章进行了公示,并用显著颜色标出抄袭内容。

  《国际新闻界》认为于艳茹行为构成严重抄袭,为了反对此类学术不端行为,决定刊发公告,并通报作者相关单位,联系相关文献收录机构,删除于艳茹该文的电子版;五年内拒绝于艳茹的投稿。公告还对工作疏忽向读者道歉。记者注意到,除了摘要和结语部分,于艳茹的论文几乎是原文“翻译”了基尔巴特的论文。

   追访抄袭被发现属于偶然现象

  今天上午,记者拨打了《国际新闻界》主编、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陈力丹先生电话。陈力丹介绍,于艳茹抄袭被发现属于偶然事件。今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教师在查找外国新闻史资料时,偶然发现于艳茹论文涉嫌抄袭,并向该刊举报此事。

  随后,《国际新闻界》专门召开编辑部会议,最终决定公告。

  陈力丹透露,此前也发现过抄袭现象,但是并没有像这次一样公告处理。一般两位作者都是国内的,就让抄袭者向被抄袭者道歉了事。但是专家论证发现,此次于艳茹除了摘要和结论以外,几乎“翻译”了外国专家的全部论文。因此决定公告。

  昨天下午,《国际新闻界》杂志主编助理、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刘海龙转发此公告,并引起热议。刘海龙在实名微博上介绍,《国际新闻界》是网络审稿,一审两外审专家双盲审查,二审栏目编辑审,三审责编审查,四审总编审。一篇稿子一般至少3个月以上才能完成。这样的审稿流程已经将许多抄袭稿挡在外面,作者的题目属于本领域很冷僻的题目,国内研究并不多。未发现也属正常现象,杂志只能做到有错必纠。

  昨天下午,记者致电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蒋朗朗,蒋朗朗称已经获知于艳茹涉嫌抄袭的事件,学校正在进行调查,然后对媒体进行回复。

  文/记者 蒋桂佳

   基尔巴特其人哈佛大学毕业曾多次获奖

  这次被抄袭的国外专家Nina R.Gelbart(尼娜·基尔巴特),1968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1974年从芝加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教学研究方向涉及早期的现代欧洲历史、法国的启蒙和革命、女性的历史、科学和医学历史等领域。

  基尔巴特1987年撰写的《在法国旧政权中的女性和反对派新闻》和1998年创作的《国王的助产士》,让她获得了塞拉利昂奖。

  其中,《国王的助产士》还让她赢得了1999年的十八世纪美国社会研究传记奖和选择优秀图书奖。

  编译/记者 张洁清

(原标题:北大毕业博士被曝抄袭 《国际新闻界》刊登公告曝光 称五年内拒其投稿 北大表示正在调查 被抄袭者曾多次获奖)

文章关键词: 论文抄袭 北大博士 学术作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