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水价调整的共识是如何形成的
本报评论员 樊大彧
在水电气等资源性商品价格改革中,必须把“保基本”奉为首要原则,这样才能让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因价格调整受到较大影响,才能在价格改革中更好地平衡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关系。
北京居民用水价格调整听证会于昨天下午举行。本月初公布的北京水价调整方案分两套,两个方案的基本水价分别拟上调0.95元和1元。听证会现场情况显示,尽管代表选择的方案不同,但对实行阶梯水价均无异议。有的代表认为方案可以更细化。(相关报道见A10版)
此次北京阶梯水价听证会的代表,包括消费者、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还有来自经营企业、社会组织、政府部门的代表。听证代表来自社会各界,他们的观点无疑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而他们对实行阶梯水价的接受态度,也表明社会对阶梯水价和此次北京水价调整方案,已达成比较普遍的共识。
公众对实行阶梯水价的共识是如何形成的?首先,共识来自形势所迫。北京属于典型的资源型缺水的特大型城市,自1999年以来多年干旱,人均水资源量降至100立方米左右,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1/20,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1/80。为了保证城市正常运行,北京不得不通过超采地下水和跨流域调水的方式来解决用水问题。北京市供水有60%取自地下水,导致地下水被长期超采,近年来,每年还要从水资源并不宽松的河北大量调水。北京市现行水价与水资源短缺形势严重不符。深化水价改革,促进水资源节约与合理利用,就显得至关重要。阶梯水价,就是根据用户的不同用水量实行分级定价,用水越多、价格越高。阶梯水价制度的用意在于,充分发挥价格因素在水需求调节等方面的作用,以价格杠杆增强社会节水意识,促进居民合理和节约用水,避免水资源浪费。
北京水价改革的顺利推进以及共识的形成,与全国水价调整的大势所趋也有密切关系。包括上海、广州、深圳在内,越来越多的城市纷纷实行阶梯水价。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部署全面实行城镇居民阶梯水价制度,要求2015年底前各城市原则上要全面实行居民阶梯水价制度。我国许多地区存在地下水超采严重问题,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的河流断流、湖泊萎缩、湿地退化等生态问题普遍存在。阶梯水价等改革措施,能够起到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利用水资源的作用。目前水价改革在全国推进比较顺利的“大势”,也说明在水资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公众的节水爱水意识已有所提高。
北京水价改革共识的形成,与目前比较有利的价格改革时间窗口也有关系。早在2002年,多部委就曾联合推进有关改革,要求全国各省辖市以上城市在2003年底前实行阶梯水价。该计划的落空,不仅因为操作层面存在很大阻力——落实“一户一表”和“抄表到户”有困难,也与暂未获得民意普遍支持有关。阶梯水价改革在一段时间内,给公众的印象就是“阶梯涨价”。
北京市昨天召开的听证会,是时隔近5年后的第一次居民水价调整听证会。在过去5年里,伴随经济高速增长,我国经历了一轮大幅度的物价上涨过程。在此期间,如果推进居民水电气的价格改革,无异于火上浇油。今年以来,随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无论是近期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还是普通居民的生活感受,都显示物价上涨势头已经得到有效抑制。温和的物价上涨态势,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水电气等资源性商品价格改革,创造了比较宽松的外部环境。这样的环境有利于社会各界对改革达成积极共识。
北京市水价改革得以形成共识,还有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坚持“保基本”的原则,让基本用水量覆盖大多数居民家庭。在水电气等资源性商品价格改革中,必须把“保基本”奉为首要原则,这样才能让多数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因价格调整受到较大影响,才能在价格改革中更好地平衡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关系,从而让改革得到广泛支持并最终顺利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