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创意设计+”产业融合行动计划发布

14.07.2015  04:25
核心提示: 2014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79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3.1%,成为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实践证明,文化创意是实体经济“”的灵魂,要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创意和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首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不断渗透融合到各产业各行业各门类之中,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北京市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是为贯彻《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0号)(以下简称《意见》)精神,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和功能,并结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资源优势和发展实际而出台的。

  2014年,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增加值2794.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3.1%,成为第三产业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实践证明,文化创意是实体经济“活”的灵魂,要实体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更加注重创意和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近年来,首都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不断渗透融合到各产业各行业各门类之中,在各个领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行动计划》围绕首都经济转型升级要求、构建“高精尖”产业结构目标,以及积极释放创意创造活力和解放发展生产力需要等方面,提出了十大融合发展行动。其中,除国务院《意见》明确要求的制造业、数字内容产业、旅游业、都市农业、体育产业、人居环境和文化产业七个融合领域外,《行动计划》还结合首都资源和产业优势,增加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商业融合发展板块。

  在把握融合发展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行动计划》提出要全面激发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活力,大幅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水平,巩固强化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通过融合发展增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首都经济增长的先导性、关联度和贡献率。

  预计2020年,在《行动计划》的影响下,北京市将基本形成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高水平、宽领域、深层次的融合发展格局。

  《行动计划》的发布,是首都经济进入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的创新之举,不仅标志着首都文化创意产业朝着更具文化内涵、更具创意价值的方向发展,也预示着相关产业将积极植入文化元素,朝着更具特色、更具活力魅力、更具市场竞争力的道路加快迈进。可以预期,未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将是蓄积和增强实体经济发展能量的内生动力和强大引擎。

  同时,《行动计划》的制订和实施涉及全市63个部委办局,将是近年来少有的整合动员领域最为广泛的一次重大联合行动,可谓“举全市之力”的协同创新和实践之举。(唐宁翔)

  |解读|

  融合发展是首都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积极培育高端产业发展优势,是现阶段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已由高速增长进入增速换挡期,行业内部结构也出现新的变化。行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缺乏顶层设计、市场化程度不高、投融资体系和要素市场有待完善、高端创意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产业整体配套不足等,都呼唤一种新的发展思路,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推动全市经济持续创新发展。

  因此,《行动计划》提出要“全面激发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活力,大幅提升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水平,巩固强化文化创意产业支柱地位,通过融合发展增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首都经济增长的先导性、关联度和贡献率”。《行动计划》所提出的发展战略准确呼应了北京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必将对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交互发展是“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实现路径

  文化创意和设计及相关产业融合就是要进行文化、设计、互联网、高新科技等多方位的交互融合。通过文化为本、设计提升以及高科技的有效植入,深化“高精尖”的产业改造,实现北京经济结构的有效转型。融合发展的“高精尖”经济结构,不再是高耗损、高污染的能源要素消耗型低端发展模式,而是建立在文化、设计与高科技多向交互融合发展的智力经济和头脑经济。

  在《行动计划》中,强调要着力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与高端制造、信息服务、商业商务、都市农业、旅游、体育、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产业融合高精尖的产业结构,包括数字影视、4D体验、自助教育软件、农产品互联网销售等领域,这些“高精尖”产业结构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推动首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王青亦周阳波)

  |答疑|

  问:在《行动计划》中,为什么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确定为“提质行动”?

  答:所谓“质”,就是质量效益,包括内涵、内生、自主、独特。之所以把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确定为提质行动,是因为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虽然在规模、速度等方面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在质量和效益等方面还有巨大提升空间,甚至还有很多欠缺,产业发展中的脐带效应、同质竞争、快而不精等问题也比较突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要走“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新型发展道路。这也是中央反复强调的,要坚持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在“提质行动”中,包括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建设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推广中国北京出版创意产业园区模式等系列改革创新的举措,就是要从体制机制上为各类文化主体松绑,以释放更多创意创新活力,力促产业提质增效。

  问: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缺乏“创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实事求是地说,缺乏“创意”是全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共性问题,产品设计雷同、创意含量低,这在全国都比较普遍。北京的问题有三个主要原因。其一,人才智力优势既没有挖掘到位,也没有培育引导到位。有创意的缺资金,有资金的少创意,产业链衔接不力。而且创意水平低,大家的观念、注意力和思维都没有引导到创意上面。其二,与创新驱动相匹配的文化金融支撑体系尚不完善,面对轻资产的文化创意企业,金融机构很难提供适宜的资金支持。因此,要让创意充分涌流,首先要在文化金融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其三,文化金融融合发展,还需要突破一些技术、法律和体制上的藩篱。归根结底,这需要打造生态体系。

  问:按照《行动计划》,北京的文化创意又该如何激发呢?

  答:坚持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以科技为支撑,以文化为要素,实现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纵观当代世界,凡是能够冲击全球市场的重量级文化产品,多具有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典型特征,他们善于讲述全球故事、善于利用科技手段,从而不断增强文化的表现力、传播力、感染力,进而带来新奇独特感受,大幅提升产品的吸引力和附加值。

  问:在《行动计划》中,还特别提到了文化消费,请问文化消费在文化创意产业“提质行动”中有什么价值?

  答:文化消费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意义十分巨大,实现文化创意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或者通俗地说,既叫好又叫座,最终落脚点在于文化消费。

  目前,北京文化消费潜在空间巨大,潜在市场约有5000亿元,远远没有挖掘到位。北京市连续举办了两届惠民文化消费季,取得了有效衔接供给、刺激有效销售和有效消费的目的,已经证明了其特殊意义。在《行动计划》中,强调文化消费,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文化消费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信号灯,生产什么由市场决定,由消费者来投票。另一方面,文化消费是文化创意产业价值转化的关键环节。产品通过文化消费,既收获经济效益,也能发挥教化引导、文明传承、导向激励的特殊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