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多名购车摇号未中者讲述“悲催史”
编者按: 在北京,车牌摇号难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为了增加摇号的概率,全家有驾照的齐上阵,甚至“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上”。 如今,更是催生了“银发”学车族,许多老人不畏艰难考驾照,不是为了开车,而是为了帮子女摇号。
摇号规则发端于彩票,近年来,却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应对公共资源的分配难题。社会各界对此也一直存在争议。
回首这些年的摇号岁月,身在其中的摇号一族,可谓五味杂陈;审视这些年的摇号政策变迁,专家的评价毁誉参半。
或许,有一个问题值得思量,对于公共资源的配置,还有比摇号更好的办法吗?
口述:孔小杰 刘晴 王炽
整理报道:法治周末记者 高原
苦等了4年多,从10∶1等到了100∶1,有的甚至还买好了车位,却还是摇不上号。
从2011年就加入京城小客车摇号一族的“摇友”们,回首这4年漫长的“摇号岁月”,可谓五味杂陈。
而最悲催的莫过于,摇上了号却不知道。
自从2010年7月7日北京正式宣布交通治堵新政——《北京市小客车数量调控暂行规定》以来,其中最重要的一项规定是:小客车配置指标将以摇号方式无偿分配。
于是,从2011年1月开始,京城悄然生出了摇号一族,每个月的26日,都是他们既激动又紧张的日子,他们默默地陪着新政,忐忑,期待,而又无奈。
从10∶1等到了100∶1
口述:孔小杰,北京CBD白领,4年资深“摇友”,自嘲“审核通过先生”
2010年8月,我终于学完车考到了驾驶证。当时本打算立即就买车的,后来因为弟弟在天津买房,就把钱都给了他。没想到,12月就突然来了政策,说2011年开始购车摇号。
这实在是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2010年年底的时候,我也想过突击买车,但是手里的钱不够买好点的车,寻思着新闻上说10∶1的几率,想总能摇到的吧。
于是,我就开始了坚定而漫长的等待,谁想到一等就是4年多。
其实这么锲而不舍地摇号,缘由很简单,就因为一次糟糕的出游经历。
2010年“十一”,我们全家出游选择了十渡。考虑的就是北京周边,路途不是很远,老人和孩子坐公交车可以适应。去程很顺利,回来时,在景区门口左等右等也没有回程的公交车。
午后的太阳很毒,孩子只能就坐在石头路上等。窄小的路两旁挤满了人,只能眼巴巴看着小车或载满了人的车绝尘而去。大概等了1个半小时,终于来车了。可是公交车上却没有足够的座位,我们只能商量再等下一辆,又是漫长的煎熬。
“有了自己的车,去哪里都方便”便成了我成为买车一族的坚定信念。
每个月的26日,我都像是高考考生查分数那样紧张,先深吸一口气,心里默念着“中中中”,然后小心翼翼地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但是这么多次了,永远都是“审核通过”四个字,我干脆把自己的微博账号改成了“审核通过先生”。
2014年,摇号新政施行,虽然对于久摇不中者有了新政策(即24个月仍摇不中者中签率将增加一倍),但是购车摇号却改为逢双数月进行一次,全年摇号次数为6次。这无形中就少了一半的机会。
听说4月的中签率就不足百分之一,我对即将到来的6月26日也不抱什么希望了。
还有让我不理解的是,这项限购政策,在限制了一批急需用车的人按计划买车的同时,却又推动了另一批人计划外买车。
有些人本来没有计划在近期买车,只是为试试手气而参与摇号,没想到摇中了,只好提前购买。
仅我认识的人中就有三个这样的例子,两个是单位的同事,其中一位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实力不足的年轻人,他们最后都匆匆买了车。
另一个是常在我们小区门口等活儿的出租车司机,他有车开,本来也不急于买车,但摇号初期一家人竟同时摇中了两辆,最后只好赶在指标作废前买了一辆。
我周围还有很多朋友都是全家“占坑”摇号的。
有运气好的家庭,一家五口申请,首月便中仨签。而像我这样急于买车的却等了4年也没中签。
看着摇号的人数这么多,感觉好像购车热情挺高的,其实,参与摇号的申请者中,真正有购车需求的只是一部分。大多数都是没事“占坑”来的。
车位买了,号还没摇上
口述:刘晴,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买了车位,却怎么也摇不上号
北京开始施行摇号政策时是2011年,那时我刚工作不到一年,虽然在本科毕业时已经拿到了驾驶证,但因为常年不开车,几乎已经不会开车了,所以当时也没有买车的打算。
过年回家时亲戚朋友说要未雨绸缪,于是半认真半凑热闹的心理,我也跟着填了申请表。2011年1月,我作为第一批参加摇号购车的人踏上了漫长的征途。
那时候觉得自己还挺超前的,好多同学都还没有驾驶证,我就开始摇号了。那时有同学还说,等我摇上号、买了车,大家出去玩就方便了。让我无语的是,现在这个同学已经拿到驾驶证摇到号买了车了,我却还在等待中。
其实一开始我并没有很着急,家里的车是外地车牌也可以用。但是2011年1月,北京施行外地车辆早晚高峰时段五环内限行,2014年开始,限行环线延伸到六环,并且进京证由原来的半年有效期缩短为一周,这让外地车出行极为不方便。
拥有一辆京牌车突然变得迫在眉睫。而这时,北京市购车摇号改为双月一摇号,我有一种屋漏偏逢连夜雨的感觉。
2013年11月,我家小区的地下车位开始出售,因为还没有摇到号,我一直在犹豫究竟买还是不买。
恰巧那段时间,一则“北京建议买车摇号者先有车位”的消息在媒体上炒得热热闹闹的,这让小区里原本供大于求的车位一下子紧张起来,原计划车位开盘的时间也被这突如其来的新闻搁置了半个多月。
我查资料得知国外一些城市确实有凭车位购车的做法,虽然当时北京市交管局表示这个建议还在研究中,我还是觉得应做一个万全的准备,所以我咬咬牙把原本准备买车的钱先买了车位。
我表弟在美国留学,户口在国家留学生服务中心,按照规定也可以参加摇号,我和表弟从2011年开始就并肩“战斗”。
每个月的26日,表弟都从大洋彼岸发微信过来,“姐,中了没”。“没”。“……”这是我们每次关于摇号的对话内容,很悲凉是不是?
我和表弟的名字重名率比较高,每个月,家里亲戚在看完中签名单后都会打电话过来说,这次中签的又有几个你的名字,几个你表弟的名字,但再次核对得知,又只是一次同名同姓的空欢喜。
今年表弟回国了,我俩依然是摇号路上的“好战友”,据说他的同学已经对摇号彻底绝望了,直接花两万元租了个北京车牌。
据表弟的同学介绍,这个京牌的旧车主不再购新车,原车牌也将随着作废。就这样,4S店让京牌车主和他取得了联系,有一个京牌指标,两万元,问他要不要?他很爽快地答应了:要。
从国家法律层面上来说,这种协议是无效的。相当于甲方开着自己的车,挂的却是乙方的牌照。一旦出现事故,若甲方无力承担时,乙方是要负连带责任的。但现在所有人都要挣钱,在利益的驱使下,没有人顾及这些了。
我现在还没有彻底绝望,不过,等实在着急用车的时候,可能也得走这条路。
更悲催的是摇上号却不知道
口述:王炽,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工作,好不容易摇上了号却没留意,自认最悲催的一个
我觉得比摇了36次没摇上更悲催的是,摇上了,忘了看了,等知道自己已经中了签的时候,却发现指标已作废。
我也是第一批开始摇号的“战友”,2011年就报名了,直到2013年,除了不停的审核通过,我的页面上就没有过任何变化。
2013年4月,我爱人的驾驶证也到手了,我用她的驾驶证进行申请,同时参加摇号。说实话,虽然申请了,但两年都没有摇上让我觉得幸运不会轻易降临到我们的头上。
恰逢这个时候我由北京调到内蒙古去工作,因为工作忙,我也没有太顾及摇号的事情。
当然,当时也有侥幸心理,我想就算是摇上号也还有半年的缓冲期呢。
可没想到的是,今年4月26日,我打开电脑一看,我妻子的指标居然在她申请的第二个月就中了!
我当时就傻眼了,这个指标在2013年10月26日就已经作废了!当时真是砸电脑的心都有啊!
不过,我现在也在想,虽然没有及时查看摇号结果是我的问题,但是我也特别困惑,当初在申请表里,手机、座机、邮箱,几乎所有重要的联系方式我都留下了,为什么不能在中签的时候给我发个短信或者邮件,这是不是政府懒政的一种表现呢?
微博推荐 一键关注 已关注 关注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