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举办“化学(科学)教学论” 学术论坛系列讲座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化学(科学)教学论学术水平,促进化学(科学)教学论课程和化学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学校关于举办“学科教学论学术活动月”的倡导下,于11月3日-4日承办了我校“化学(科学)教学论学术论坛”。论坛特邀东北师范大学郑长龙教授、周仕东教授,重庆师范大学林长春教授、东南大学柏毅教授、河南师范大学袁振东教授莅临并指导论坛的开展。来自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的教学论教师、研究生及中学一线教师200余人参与了论坛并与各位专家学者交流讨论。
学术论坛期间,郑长龙教授做了题为“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学术报告。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是我国深化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改革。这一改革举措不仅会间接带动和影响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小学、初中的教育价值走向,还会直接影响高等院校学生的质量,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报告从明年即将启动的高中化学课程新改革谈起,指出只有通过提高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途径,才能解决课程改革中的创新问题。随后,郑教授从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变化、课程内容的变化这三个方面对化学课程的改革进行了详尽的解读,他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对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最后,报告指明了本次课程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只有提升化学学科理解能力、提升课堂素养为本的课堂教学能力才能培养出具有核心素养的学生,让在场听众深刻感受到化学新课程改革的紧迫性和适时性。该报告对于学科教学论师生而言,如何在新形势下,顺应新高考的要求,为师范生培养更新观念,储备新知,做好准备,迎接新挑战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柏毅教授做了题为“科学素养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学术报告。首先,柏教授以文字图解的方式从整体上阐述了一个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其认知发展的过程,并对“儿童大脑发育与早期发展”和“5-20岁脑的发育过程”作了较详尽地讲解。随后,他以Lewis Terman的研究和Daniel Kahneman对人的决策系统的研究为支架,分析了影响人的创新能力的多种因素。创新决定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引发热议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归根其原因正如胡适先生所说的:“中国缺少科学的文化”。之后,柏毅教授谈到创新的意义及创新思维的本质,让大家对于“创新”这一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后,基于人类认知发展过程及对创新思维的了解,柏毅教授给现场师生讲解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路径,他结合自身的研究经历,对科学素养的维度、科学教育大概念、学生科学素养的评测方式做了进一步地阐述。学科核心素养是继三维目标后提出的新要求,高校教师面对这一新要求时,要思考如何将这一要求落实到师范生培养中,真正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终极目标。
周仕东教授做了题为“大学化学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的学术报告。首先,周仕东教授对当前化学专业课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第一是通识教育的缺乏,第二是传统化学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随后,周教授在构建的课程体系及挑战方面,分别介绍了新课程体系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特点。同时阐明了新课程体系的优点,包括解决了当下课程体系存在的两个突出问题,即数理知识不足、理论对一级学科的统整欠缺。最后,周教授从大学课程改革转向教学改革实践,以东北师范大学化学院为例,介绍其在进一步强化教学规范和学习秩序的基础上,以“拓宽思维,内涵发展”为指导原则,进行的系列教学改革实践。报告中呈现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对于巩固职前教师学科基础和专业知识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学术报告后,各位专家学者于11月4日上午,围绕高中化学(科学)新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及挑战进行了专题讨论。重庆师范大学林长春教授、河南师范大学袁振东教授参与了讨论。彭蜀晋教授代表我校化学(科学)教学论专业向郑长龙教授赠送了《化学教学法》一书。
本次论坛已经落下帷幕,但论坛所引发的关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科学素养培育与创新人才培养以及高校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索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引导师生对于这些热点问题的持续关注,该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给师生们呈上了一场学术的饕餮大餐,更激发了大家对化学教育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为我校化学(科学)教学论专业的学术发展和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东北师范大郑长龙教授作报告
中国教育学会科学教育分会常务理事、东南大学教授柏毅作报告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周仕东作报告
我校彭蜀晋教授向郑长龙教授赠送《化学教学法》讲义
论坛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