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效应引领亲民风尚

06.01.2014  14:41
核心提示:\"包子效应\"正逐渐引领各级官员深入基层、亲民爱民,这个风尚会成为贯穿整年的舆情态势。    2014年的第一个周全国网络舆情可以用一个字"暖"来概括,不仅是全国普遍迎来了历史同期的最暖元旦,更是在这个周上演了一场与"包子"有关的民生舆情,甚至远在南半球的"雪龙"号通过参与国际救援也奉献了浓浓暖意。开年伊始,国内舆情事件趋势中随着吏治的深入,公务人员的作风禁令越来越细,有官员坦言公务员越来越不好当。"包子效应"正逐渐引领各级官员深入基层、亲民爱民,这个风尚会成为贯穿整年的舆情态势。

  习近平排队买包子彰显亲民风范

  12月28日中午,一组"习近平在庆丰排队买包子"的组图陆续通过新浪微博@四海微传播 和腾讯微博的@万丈乡愁 这一系列普通帐号发布在微博上,随即被网民疯转,迅速上升成为舆论热点。舆论认为,习总书记排队买包子,体现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优良的工作作风,彰显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改进工作作风的坚定决心,对各级党员干部也是一种示范和引领。

  网友微博感叹总书记亲民零距离。从微博直播习近平总书记排队买包子伊始,网络舆论即呈现爆发式增长,连续两日新浪、腾讯等主流微博平台该话题排名热门话题榜单第一,相关话题搜索量与参与度超过700万次,网民用互联网的方式感叹总书记亲民零距离。与网络媒体的激动与兴奋类似,在事件报道中落后一步的传统媒体更发力于新闻评论,全国过百家报纸第二日头版刊发了评论。"冬日温暖正能量"成为评论主体,随后"解密为何是庆丰包子铺"等新闻评论开始大量涌现,30日,人民日报刊文《平民情怀最动人》为该事件做出了最后的官媒总结,评论认为"21元的简朴餐点,再次为全社会树立行动示范"。

  "包子效应"凸显,领导人形象传播进入"微时代"。在践行"走基层"的今天,领导人到街头吃一顿平民午餐已经不再稀奇,但如何利用恰当的时机,如何在"微时代"传播大国领导人新形象?"吃包子"可以算是一次崭新的成功尝试,这必将引领官员亲民的新风尚。

  郑州地铁偶遇市委书记引发舆论质疑

  在本周"包子效应"的发酵下,民众开始关注于官员的亲民行为,"偶遇"一度成为舆论关键词。12月30日,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与秘书在会展中心站自助售卖机前买票时,被正在采访的郑州电视台记者偶遇;1月2日,公安部副部长傅政华穿作训服,并配枪在王府井大街巡逻,正好被记者偶遇。偶遇现象密集发生引发舆论质疑。

  网民调侃"偶遇"成为2014年第一个网络热词。与网络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排队买包子的满屏赞扬不同,郑州市委书记的"偶遇"则遭遇了网络的冰火两重天的质疑,"作秀"批评见诸报端。针对此舆论趋势,网络媒体进行了两层次的辟谣,首先《新京报》首发报道《郑州回应地铁偶遇市委书记:因怕迟到乘地铁》,采访记者称这则新闻建立在新闻真实性基础之上,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随后《财经网》刊发2011年旧闻《大河网友偶遇郑州代市长赤脚排涝》,文中网友赞为雨天的"最美身影""事小意义大""说一万次不如干一次"。两天两夜,经过两级新闻真实性过滤,网民对郑州市委书记的偶遇质疑不攻自破,人民日报高级记者詹国枢随后在微博感言"怀疑很正常,偶遇亦可信"。

  要让让偶遇成为常态。"包子效应"凸显后,将会有更多的官员走到群众中间,这种"偶遇"在未来会越来越多。而"偶遇"之所以成为新闻,又之所以被质疑,其中原因要么是由于人们对于官员作秀现象的深恶痛绝,要么是在于官员与百姓的距离,只有让偶遇成为常态,才能理顺官民关系,才能真正构建起"小政府、大社会"的理想治理模式。偶遇,现在还是新闻;偶遇,以后应成为常态。

  (作者系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主任分析师 庞胡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