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勾画未来农业发展聚焦口粮土地

25.12.2013  01:17

新华网北京12月24日电(记者蔡敏 李云路 符晓波)24日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突出强调确保粮食安全和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农业专家们认为,这两大焦点一个事关中国人人有饭吃的问题,另一个着力于深化农村改革,共同勾画出中国未来一段时期农业发展方向。

会议提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才能掌控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局。

会议同时强调,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结合中央之前提出的粮食“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保证数量,又关注质量,实际上已成为中国新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

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直接关系国计民生。尽管受到“南旱北涝”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201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60000万吨大关,实现十年连续增产。

不过,农业专家们认为,中国继续实现粮食增产的难度较大,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在增加。

根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国粮食自给率需维持在95%以上,但是近年来,包括稻米、小麦、玉米、大豆在内的主粮,由于大豆进口量增势迅猛,实际的粮食自给率已经突破红线。

万一国际粮食产量发生改变,全球粮价走出持续低迷的状况,我们将会非常被动。”中国区域经济学家程必定说。

一个不忽视的现状是,中国粮食实现“十连增”的同时给水资源、土地利用都带来了很大压力,未来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

与此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中国每年要减少耕地600多万亩。城镇化的推进使几亿农民离开土地,在农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情况下,如果解决不好“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粮食安全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

会议提出,善于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适当增加进口和加快农业走出去步伐,把握好进口规模和节奏……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指出,未来中国粮食生产可能面临出现几个新趋势:减少口粮直接进口,但适度进口不可避免;更多非农资金进入农业领域;中国会出现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海外寻求农业领域的合作,提高粮食产能。

坚持农村土地农民集体所有,这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魂’。”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的这段表述引人注目。

在李国祥看来,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主要是对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和落实。强调集体所有制性质正是对之前一些媒体误读的回应,而放活土地经营权又将使农村集体用地市场化流转空间加大,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更多的财产权利。

由此,稳中有进,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成为本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另一项重点内容。

此外,要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加快构建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目前,安徽、海南、山东、上海等地正在加快土地流转试点探索,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

深圳市首宗原农村集体工业用地近日以1.16亿元价格顺利挂牌出让,变相实现了农村集体建设土地与国有土地真正的同价同权入市,农民直接参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为未来地方土地改革提供了有益探索。

得益于在当地推行的土地流转信托,50岁的安徽宿州农民沈加亮的耕地通过中信信托流转给了安徽帝元现代农业投资有限公司,用于建设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沈加亮每亩可以得到相当于1000斤小麦的承包费,合1000多元钱,超过了自己以前种地的收入。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农村集体土地应该由作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民家庭承包,其他任何主体都不能取代农民家庭的土地承包地位,我就更安心了,土地还是咱农民的。”沈加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