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走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最前沿

12.03.2015  12:32

嘉宾

谢开华

四川省商务厅厅长

丁任重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宏观经济组组长、四川师范大学校长

邓学军

宏华集团总裁助理

主持人:

本报评论员王付永 邓也本报记者 曾小清

编者按:

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参加四川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希望四川走在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鼓励更多川企大胆“走出去”,抱团出海,做大做强,为国内市场多做贡献。如何走在最前沿、川企如何走出去?本期专论邀请相关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讨论。

四川内陆开放得到大发展

主持人: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建设内陆开放大平台,我省拥有哪些优势,需要在哪些方面再接再厉?

谢开华: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提出“对内靠改革、对外靠开放”的工作主旋律,四川内陆开放得到了大发展,开放型经济取得了新成效。2014年,全省对外贸易突破800亿美元,连续6年每年实现百亿美元以上的增长。实际到位外资再次突破100亿美元,境外投资企业数累计超过500家。

我省处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是连接中西,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通道建设十分迅速。有13个民航机场,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国第四大、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港。已形成7条出川铁路通道,“蓉欧快铁”是目前国内抵达欧洲最快的铁路货运班列,“中亚班列”实现了企业与中亚五国的无缝衔接。

我省开放型平台建设成效明显,西博会已成为集投资促进、经贸合作、外交服务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国际盛会。天府新区成功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绵阳科技城获批实施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政策。已建成国家级经开区、国家级高新区、综合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国家级园区15个。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是目前国内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全面、功能最齐备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当前,我省在建设内陆开放大平台方面,还需要继续强化,一是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的意识;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平台建设,特别是要用好现有的平台;三是继续加快大通道建设,进一步深化互联互通;四是积极培养和引进开放型人才。

主持人:在这一过程中,我省应该从何着手寻求关键性突破?

丁任重:近年来,随着我省交通枢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我省成为了国内第四大国际航空港、西部最大铁路公路物流枢纽等,从基础设施角度,我省从西部内陆腹地上升为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但这只是基础设施平台,它为一个城市一个地区提供了走在前面的物质条件。至于能否走在前沿,最关键的还是制度创新,还需要从制度创新上继续释放更多的活力。我省应积极探索内陆省份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大基于负面清单基础上的简政放权力度,加大放宽民营企业准入的步伐等。只有在制度创新上走在了前沿,才会真正起到“风向标”的引领作用。

要有大出口战略大开放格局

主持人:我省应该怎样加快“产品输出”转型“产业输出”的步伐?

谢开华:在积极组织企业抱团“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的同时,充分利用多边、双边区域合作形成的制度安排,鼓励和引导我省机械加工、电子信息、服装纺织、建材装饰、农机农资、现代农业等有比较优势的行业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合作,重点利用现有设备和成熟技术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带动和扩大相关产品、技术、服务输出规模。组织省内重点外经企业积极承揽实施境外工程、对外投资项目,推进“制造、服务一体化”走出去。着力促进我省水泥、纺织、电力、钢铁、建材等行业过剩产能转移和缓解能源资源紧张矛盾,提升项目所在地工业化水平。鼓励企业在境外开展高新技术合作,设立研发中心,获取先进技术和品牌。

丁任重:要有大出口战略,大开放格局。一个企业在海外形单影只,如果多个企业在海外,声势、影响以及“抱团”带来的安全感就不一样,多个主业相同的企业在海外 “集合”形成的规模优势就会带来相应的比较竞争优势,再进一步,相关产业链上的企业联袂在海外市场登台演出效果肯定又会不一样。走出去的企业要形成合力,就要在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合力,在产业内部以及产业链之间形成合力、在企业与政府之间形成合力。

搭建对外开放大平台,推动从产品输出到产业输出,在深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促进产业升级。实际上,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一些行业的国际竞争近年来已上升到以产业链为载体所形成的区域经济层面,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的分工与合作,均有价值创造的功能。特别是在农业领域是这样,目前,国际上几乎所有农业类跨国公司都已实现产业链经营,这与农业利润低、风险高有关系。我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土特产品众多,但是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市场上从产品输出到产业输出,如何将我们的农业农产品在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将产业链由产品链、物理链扩展到价值链、信息链,提高集体抗风险的能力,进而在提高定价议价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全球竞争力,这显然是一个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让更多川企扬帆出海

主持人:当前经济形势下,我省企业应该如何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以适应新一轮国内外市场竞争?

谢开华:要坚持底线思维,做好形势预判,增强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今年,我们将继续组织“万企出国门”活动,鼓励市州、商协会、龙头企业积极参与,采取参展与推介、考察与对接、设点与投资、国内与境外、现场洽谈与跨境电商相结合等多形式,全方位、宽领域、分层次开展,推动我省更多的企业积极“走出去”拓展国际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形成“万企出国门、川货销世界”的局面。

主持人:具体到企业,作为民营企业国际化的先行者之一,宏华在全球市场如何布局?

邓学军:这次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对众多志在向海外发展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是一个巨大的鼓励,宏华会继续在拓展海外市场方面继续努力。现在,宏华80%以上产品都销往海外,市场遍及欧洲、北美、南美、中东、中亚、东南亚、非洲等。截至目前,宏华已经成功在全球钻机市场集中区域建立了12处分 (子)公司/办事处。2014年,宏华进出口总额居省内民营企业首位。

主持人:从这么多年的经验或者说一些教训来看,您认为企业在海外市场成功立足的关键是什么?

邓学军: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技术。技术的排他性是成功最重要的保证。这方面我们深有体会,在俄罗斯战胜冬季最低气温-58°的严寒挑战,在北极圈附近塔拉坎油田无人区安全作业;针对中东客户所处的沙漠特殊地形、针对南美洲热带雨林地区交通不便的情况,如果能做那些别人做不了的事情,那么你就会拥有排他性的核心竞争优势。

主持人:对于那些在海外打拼的企业,有什么建议?

丁任重:一个企业要走出去,要具备三个层次的条件,第一是作为企业来讲,要有为国际化战略设计生产的高质量的产品;第二是国家的软实力,可提供最大的国家影响力支持;第三,在进入国要找到政策接口。

企业要走出国门,就要详实调研走出去的时机是否合适,走出去的土壤是否适合企业成长等,道理似乎很简单,但是这方面的教训却很多。水井坊开始国际化已有10多年,但是其国际化道路并不平坦。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其走出国门的条件还不成熟。除了文化以及国情不同之外,口味也是制约白酒国际化的重要因素,欧美人对中国的白酒很难认可,白酒国际化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个例子给我们很多启示,在国内很有市场的企业,在国外未必就有市场,海外打拼,前期的市场调研是成功的第一步。

邓学军:从我们企业多年的实践来看,我认为以下几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熟悉当地法律,聘请当地律师,以避免法律风险;企业管理要在当地聘请专才,实现管理本地化,避免文化方面带来的水土不服;驻外高管要语言过关,加强交流,尤其要做好理念和文化的融合;尽量在国外使用一套适合当地文化的管理流程,不能完全照搬国内模式,也不能将国内固有的思维习惯套用在海外市场。总之,界定海外市场不能单纯地按照经济学领域的定义来划分,也不能单纯地靠产品行销的区域、产品流通的领域和用途、市场竞争状况、产品存量和时间标准、人文标准和地理标准来界定,相反应该更多考虑结合政治、经济、文化和自然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