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举措助力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2013年以来,全省商务系统积极应对经济增速放缓的形势变化,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全省消费规模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发展速度快于全国社消零和全省GDP的增速,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消费环境不断改善,消费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
(一)促销活动丰富多采,促进了实惠消费。 组织开展了迎春购物月、新春年货购物节、新春欢乐购、乐山造、绵阳造、秦巴交易会、西南商博会等一系列促消费活动,大力组织适销对路的名优特新商品供应市场,掀起促销热潮,搭建了促进实惠消费的平台,对于扩大四川产品销售、促进四川工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省共开展600余项促销活动,拉动消费约600亿元。
(二)流通体系不断完善,促进了便利消费。 不断提升城市商业服务功能,推动区域商贸中心、城市商圈、社区商业快速发展,评定第二批21条特色商业街,着力打造“一刻钟便民服务圈”。成都市改造提升春熙路-盐市口、建设路、红牌楼等商圈;加快建设新南天地、新光华等新兴商圈。大力优化升级农村市场体系,开展20个商贸示范镇、5个百万人口现代流通示范县建设,新建乡镇商贸中心60个、县域商品物流配送中心25个,累计升级改造农贸市场3700个。积极发展民族贸易,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需求。不断完善的城乡流通体系,提高了城乡居民消费便利化程度。
(三)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激活了消费需求。 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大型商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70%,中小商贸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超过40%;连锁经营向纵深发展,全省连锁化率超过26%;加快培育引进商贸流通领域大公司、大集团,鼓励商贸企业招引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经销商,全省商业再现新格局,一批集购物、美食、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购物中心,满足了消费者体验消费的需求。成都市新增商业营业面积118 万平方米,新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42 个;南充市1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达46个,主城区2万平方米的大型商场达10个;达州市拥有各类卖场350个,特色商业街21条;万达、北京华联、内江国际家居商贸城在内江加快建设;王府井、首尔商城、万达等知名企业签约乐山。现代流通方式的发展,流通基础设施改善,改善了供给质量,激活了消费需求。
(四)居民服务业稳步推进,满足了服务消费需求。 编制川菜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餐饮业在新形势下转型发展;引导各地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饮节会活动,举办了第十届(成都)国际旅游美食节、首届内江河鲜大赛、“资阳人家”餐饮行业评选等活动。推动家政服务业有序发展,成都开展了培育大型家政服务龙头企业试点,自贡、达州开展了全国第三批城市家政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继续开展全省家政服务培训,全省已累计培训4万余名家政服务人员。
(五)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大,促进了安全消费。 开展打击侵权假冒活动。成都、绵阳市积极建设肉菜流通追溯体系,五粮液、泸州老窖积极建设酒类流通追溯体系;畅通12312举报投诉服务渠道,拓展执法范围,大力推进市场监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商务执法检查5.5万件,发现违法案件464件;全省累计备案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发卡企业203户。加强流通领域安全生产检查和督导工作,营造了安全消费的环境。
(六)市场监测灵敏性日益提高,引导生产促进了消费。 完善市场监测体系,市场监测样本企业达到1600户。强化市场运行分析特别是受灾地区、节日、生活必需品及敏感商品的走势分析。通过主流新闻媒体及时发布市场运行态势,引导生产,促进消费。
(七)调控体系不断健全,保障了生活必需品消费。 按“保基本、兜底线”的原则,大力构建省市县三级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响应体系和储备体系;继续运用省级冻猪肉储备等手段调控猪肉市场,确定68户应急保供重点企业,推动政府储备与商业储备相结合,提高应急保供能力。“4•20”芦山强烈地震、“7.9”特大暴雨等灾害发生后,调运生活必需品、应急救援工作有条不紊;城乡居民“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生活必需品消费供应得到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