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动画专家支招“跨界时代动画学建设与发展”(下)

24.11.2016  20:33

11月19日至20日,2016首届中国动画学年会在我校举行,来自《当代电影》杂志社、中国电影家协会动画电影工作委员会、国际动画协会中国分会、中国动画学会、北京迪生动画制作有限公司、浙江传媒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国内外70余所机构和高校的200余位专家学者、研究生代表围绕“艺术实践与理论构建:跨界时代的动画”的大会议题展开观点争鸣,共议“跨界时代动画学建设与发展之路”。



中国人民大学讲师   郭春宁:    寻常物的嬗变——以AANAATT为例分析动画艺术家对日常物的改造


以长期旅居英国和香港的德国艺术家Max Hattler的个人艺术实践为案例,分析在对日常物的改造中,寻常物得以嬗变的荣光及可能性。分析的案例是Max于2008年在香港家中的台桌上创作的“AANAATT”。笔者认为这一作品以一种奇特的倒置镜像呈现日常物的改造和嬗变。可以从创作的几个步骤中得以还原这一嬗变过程:


1、Max以定格动画(STOP MOTION)之方式拍摄那些日常物,此时的日常物尚未得以被重新加工,但它们已经被消解了日常生活中的逻辑关系,被赋予新的并置和叙事可能。


2、面对业已拍摄的日常物影像,MAX开始有了进一步“加工”或“改造”的欲望,他把这些日常之物涂上纯黑色或纯白色。这种正反两级的色彩和角色感或许源自他在日本的艺术驻留,受体本传统戏剧的影响。


3、在拍摄过程中,自有的家中之物已经不能满足Max在数量和种类上的需求,他联系了在香港时尚领域工作的朋友们,获得了更多的寻常物。而这一关于日常物的影像其实也呈现了MAX日常生活的朋友圈和社交关系。


AANAATT”这一作品体现了麦克斯与日本音乐家的合作性,也被问及这一作品题目的意义时,麦克斯表现这一作品的题目没有意义。但笔者认为,恰如影像中寻常的嬗变,题目看似的无意义反倒可以启发从一种新的视角解读日常生活。



西华大学副教授   屈立丰:1980年代以来美日动画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1908年代中日、中美关系改善后,《铁臂阿童木》、《唐老鸭梦游数学奇境》等动画在中央电视台放映,取得成功。从此,美日动画开始被中国各路电视传媒传播。90年代上半叶,光盘盗版很快以数字化媒介的形式代替官方电视台和民间盗版媒体,一跃成为2000年前后的几年时间里日美动漫在中国的主要传播渠道。2004年以来,美日动画通过互联网、影院长片、主题乐园以及展会等多元传播渠道进入中国。1980年代来美日动画对中国动画产生的影响有刺激电视系列动画发展,加速影院动画传统断裂,促进发展“动漫产业”,引起山寨与模仿以及政策驱动过盛与市场性不足。


重新审视美日动画影响的三个可能维度,从国家文化战略的视角来说,国家文化与产业、外交的协同,我们可借鉴日本动漫战略,美国动画长片的中国战略。从文本的互文性来看,影响的焦略与“狂欢化”的泛滥,从文化身份视角来说,超越后殖民主义与狭隘民族主义,我们要改变“为中国化而‘中国化’”的“轻中国化”症候,重视观念、情感认同与现实指涉。



复旦大学副教授   孙振涛:论动画史的分期问题及其文化逻辑


基于文化逻辑,动画史可以分为混沌时期,传统动画时期以及3D动画时期,三个时期分别对应着动画史的原始文化、现代文化以及后现代文化三种文化状态,其文化动力分别是“整合”、“分化”以及“去分化”。文化逻辑的演化在意义生成层面体现出的意义范式的“合法性”依据从自律到新的他律转变。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系博士、讲师    李佳佳:日本战后庶民题材动画与漫画的人文情怀


日本动画在20世纪60年代以《铁臂阿童木》的大获成功为契机,迎来其历史上第一次动画热,并在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后期之间,以及90年代中期至今相继经历第二、第三次动画热,这股热潮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促进并巩固日本社会"一亿中流"的意识形态。


庶民题材在日本战后的三次动画热始终保持最初的内容形式,忠实反映日本普通百姓的日常。以"日本国民动画"《海螺小姐》、家庭动画《樱桃小丸子》为例,庶民题材动画关注社会与民生热点,十分符合当时自我满足型社会大氛围的阶级趣味,广受好评与拥戴。


作为日本漫画行列之中的报刊连载漫画,在反映庶民生活题材方面早有传统。在大正末期、昭和初期,报刊连载漫画迎来第一次繁荣,保持与观众平视,给予观众优越感,达到鼓励众生、增强信心的正面能量,充分维护日本民族的幸福观。



赵贵盛:吉卜力——产业链视角下的差异化追求


日本动画产业一贯以10人至50人未满的职员小型规模为主发展,维持漫画创作——动画制作——动画片公映——动漫关联产品及衍生品开发的产业链模式,充分保证整条发展线的安全性。吉卜力公司作为其中突出的一员,在产业模式、产品生产、价值这三个方面都有显着重。在产业模式方面,吉卜力公司一贯坚持原创,用崇善崇美的人文情怀开拓市场,"员工常说'能做多久就做多久"秉承日本职人心态。当年票房不佳的《龙猫》、《萤火虫之墓》,吉卜力公司就利用周边产物带动价值,从而支撑票价的亏损,这种灵活性的处理方式无疑风险性大。


在产品生产方面,吉卜力公司致力高质量的原创动画生产,围绕宫崎骏和高畑勋的创作观而娓娓展开。吉卜力公司挖掘显性价值更追求隐性价值。吉卜力公司在票房收益与版权收益的双赢下,重视着正面的价值引导,着力宣扬着可贵的坚强、勇敢与美好。


对比上海动画产业,上海动画产业在生产链上以线性结构居多,出现单一系列,如《洛克王国》、《喜羊羊》等系列,在生产方式上处于半工业化阶段,原创精品数量少成效低,在价值实现上,导致隐性价值重视不够,作品之间价值关联不强的弱区。



李姝:从《桑杰的超级战队》看动画的文化主体性构建——皮克斯的实践与借鉴


动画与文化的主体性通常覆盖"动画与文化"、"文化主体性"乃至"动画的文化主体性"。皮克斯的文化主体性的构建包罗全球化的多元主题、现代化的多维视角和娱乐化的多重消费。从1984年至今,皮克斯动画短片不断涌现,达到多产量精质量的发展地步。以《桑杰的超级战队》为例,其文化主体性构建恰好如分地展现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自治、宗教文化与世俗文化的暗合、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交汇、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互融。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段天然 :当代语境下的动画本体观念


动画的概念在诞生的开始就经历着被阐释和再定义,动画及其概念的能指与所指也伴随着种种文艺理论、思潮的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前现代的艺术是把时间在空间中凝固,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是把空间转化为时间。艺术在当代呈现出丰富的多义性,在后现代主义的时间意识中,尝试着把时间同世俗化的功利主义中解救出来,以非线性,多元性和无限性的方式解读。电影中的时间脱离了运动,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与自由的意志。


当代语境呈现出一种日益精神化的特征,不断放大的观念作用,成为当代艺术的主要特质。艺术的在场成为某种文化形成的共谋关系,动画的本体意义也在这种不稳定结构中不断延异。



杭州中南卡通博士后工作站   李毅:大闹天宫改编来源考证


90年代初,李克弱先生与万籁鸣先生根据《西游记》,改编出了动画作品《大闹天宫》上下集,但《大闹天宫》内容并非完全遵从文学作品《西游记》。将《大闹天宫》与《西游记》的前七回比较中发现三个方面的不同,即孙悟空形象的正义化、造型奇观化与表演趣味化以及矛盾集中化。


动画《大闹天宫》与闹天宫等戏曲文本还有一定的联系。明代之后“西游戏”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乾隆年间张照等人结合民间俗曲和旧本改编的全本《西游记》——清宫廷连本大戏《升平宝筏》,受其前七回改编内容影响的京剧折子曲目有《水帘洞》、《大闹御马监》、《闹天宫》、《安天会》。翁偶红1951年改编版本的《闹天宫》把结尾变为悟空打败李天王等天将凯旋归山。



成都大学美术与影视学院特聘研究员   苟强诗:关于设立动画学的一些思考


关于动画学框架的构想,并不是我们几个人的发明,而是在许多专家学者的基础上形成的。


动画学的设立是我国动漫产业政策的呼唤,是动漫产业发展现状的呼唤,也是动画知识生产主体性的呼唤。艺术具有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特点,所以人才的培养需要学科规范的引导,现代高校主体结构是以学科为依据划分的学术科研机构,如果学科划分存在问题,很显然会限制学科与科研的发展。


提出关于动画学框架的设想,共三个方面,把本体论层面分为世界层面、主体层面、动画作品、接受者;把学科体系的三大建构分为动画理论、动画批评和动画史;动画研究分为内部研究和外部研究。



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   刘书亮:从造型工具到叙事要素──论动画中的材料


定格动画的材料有着多样的形态,然而不该忘记所谓“材料”的使用,并非定格动画的专利,任何动画中的物像都来自于造型的材料。传统的动画材料观几乎把动画材料的研究视野都限定在定格动画中,矮化了材料在动画美学中的地位。它以造型的技法层面为中心,材料的观察停留在简单的描述阶段,难以进入理论建构。


把材料在动画中的所出现的形式分为三种──可见的、可辨的和叙事的,材料的特性在这三者中依次递增显现。材料的可见性是动画的视觉基础;可辨的材料有三种,即保留材料的外观,更积极地借用材料的外观以及材料的模拟;叙事的材料为动画创作者建构异质于现实的世界提供了更丰富的可能。


可见、可辨与叙事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动画材料观,可以真正成为动画美学层面的一个重要维度,能够指导创作者们充分地利用材料的特性,让材料完成从造型工具到叙事要素的美丽蜕变。              


南京林业大学博士   尚澎:纪录式动画的理论架构——解构、重组与图形叙述


近年来,以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的《瑞恩》、最佳外语片提名奖的《与巴什尔跳华尔兹》等影片为代表,其真实纪录的内容以动画形式呈现,虚拟图形被赋予客观地纪实性特征,引发了人们对“纪录式动画”的广泛关注。


核心问题是真实性思辨、视觉隐喻与视觉元素的构造和图形叙述。根据真实性思辨对纪录式动画进行定义,认为纪录式动画以表现主义为特征,以人的心理认知为依托,具有合乎逻辑的真实属性,遵循“事实真实”的核心;视觉隐喻与视觉元素的构造和图形叙述即动画天然具备颠覆现实主义风格的能力,它作为一种起传播交流的言说方式,具有结构性和重组性;图形叙述又分图式、人物设定以及指涉现实,并具有时间性和真实性。


纪录式动画在方寸的画面中解构、重组现实元素,通过视觉隐喻衔接了“真实”,触发了人们对既定事实的重新认知,使观者与影片产生了契合的信赖感。



北京电影学院在读博士   易雨潇:行为、观看与身体治理——论VR技术对电影接受美学的重构


VR技术的兴起,掀起了一股虚拟现实的浪潮。不少言论指向VR技术将颠覆电影艺术创作。从VR的技术层面来看,沉浸式与交互体验给传统电影观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具有更强的代入感与参与性。


VR技术对电影的接受美学带来的重构,同时这样的重构对观看、行为以及身体治理带来的新的伦理问题。技术的革新为艺术带来了新的创作契机,但如何在工具理性的暴力面前保持艺术的纯粹性与美学价值依然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将VR技术运用于电影的初衷也许是希望对电影的接受美学带来改变,让观众在接受中带来解放与自由。在新技术面前,我们不但要重新定义传统的电影美学接受问题,还将面临一个更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来自于技术理性所引发的主体性危机。


成都东软学院数字艺术系副教授   张兵:基于TOPCARES-CDIO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


以构建成都东软学院特色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具体讲述构建实施了IT应用型专业教学体系,并展示3-4-10专业主干课程的金字塔结构模型图,而我们围绕课程体系也会有相应的实践体系,关于逐级递进的项目设计分别由五个级别的项目组成针对培养不同的技能,再者我用鱼骨结构梳理了以项目为导向,构建一体化实践教学内容,而这些都是着重培养学生动画软素质。从行业需求、CDIO工程教育方法学、美国创业教育标准三个方面出发,我们制定出出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TOPCARES-CDIO能力指标体系,再引申由创新思维、创业知识、创业意识、创新能力、创业技能五个小方面为大家讲解如何构建基于T-C的一体化动漫人才培养创新创新教育体系,倡导实施以CDIO能力大纲为准则的实训基地项目开发模型,课程实践模型,打造融合“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校内动漫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工程教育环境与产学研融合的一体化动漫人才培养实践环境,推动高质量动漫作品创作。



湖北美术学院副教授   叶佑天:批判与反思——全球化视野下的美术及设计院系动画“美术代影视”教学现状刍议


在中国动画教育改革呼声越来越高的今天,我将视野放眼全球,并着眼于袭旧学科方向的偏离,权威评价体系的误区,人才选拔制度的迷失,人才培养层次的混乱四大方面,讲述自己对中国动画专业教育的审视与批判,由此我总结出,动画教育出现的问题,绝非是某一个局部所导致的,我们只有在方向上首先纠偏,依照教育规律制定评价体系,严守人才选拔的“”与人才面市的“”,同时理清错乱的职业培养层次等,才可以较为全面的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才能起到治本的作用。同时,再局部用药,才能将由于方向导致的表面问题得以解决的见解。最后期待与各高校携手,共同推动动漫人才的培养。


成都大学动画学院副教授   张娟:从“西游”动画电影看中国学派与后中国学派的“民族化


改编自“西游”国产动画电影,从1923年的《大闹天宫》到2015年的《大圣归来》期间优秀作品无数,更有支撑改编自西游电影体系的5部——1923年的《大闹天宫》,1941年的《铁扇公主》,1961年的《大闹天宫》,1985年的《金猴降妖》与2015年的《大圣归来》。从1906年到20年代再到90年代《大话西游》成为当代文化转型的标志,改编自《西游记》百回本小说的影视电影居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数量之首。计划经济时期创作,体现较多中国传统艺术元素,以作品的艺术性为创作追求的目的,这是中国学派——在特定时期内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化的中国动画作品和这些作品的创作者们——“民族化”动画的自我塑造。但从“后中国学派”时期的西游电影看,现实境遇和商业属性使动画在改编观念上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艺术性、政治性、思想性都有所削弱,取而代之的是对市场逐利倾向、口味迎合的世俗化、浅表化、娱乐化的改编,却与中国学派渐行渐远。以《西游记大圣归来》为例,它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在外在压力与内身诉求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但也得出可以将中国传统元素和成功的商业元素相结合的启示。今年国产动画电影市场的惨淡,尽管商业原因十分无助与无奈,也希望更多赢得口碑又不输票房的好作品出来,这样才能打造新动画学派的品质和愿景。


广西艺术学院   黄宗彦:被误解的动画——数字媒体时代下对动画专业建设的再审视


传统动画影片占据市场与受众视野由来已久,由此形成的对动画专业的误读导致了动画行业和专业曾经陷入略带尴尬的发展处境。目前,动画教学存在着传统观念和发展态势、商业的期许和艺术的追求、严肃的制度和灵活的项目的错位。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到来,“泛动画”的理念被逐渐地普及和深入,将有助于引导我们开拓思维去重新审视动画真正的面目,重新理解与定位动画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在这过程中,要承受住跨界的诱惑。


动画学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和学术自信,是发展根基和改革依据,有助于知识积累和文化建设。要把动画生产专业、教学、管理、培养模式,从传统美术领域中拓展到泛动画,多媒体,网络等等方面。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韩鹏:中国动画产业观念的再建构——反思中国当代教育15年(2000-2015年)


中国动画教育的理念就是教育与产业的结合,教育为产业服务,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动画教育完美的展现了这一理念,为产业不断地培养人才。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动画加工市场的出现和“要技术还是艺术”的争论,使中国动画在教育改革中的特制和人才、中国动画教育与产业的结合与牵制、中国动画教育的体系构建方面陷入困境。在当代的,要将动画教育和产业紧密结合起来,以促进中国动画的发展。


上海大学数码艺术学院影视动画系硕士   魏天舒 :定格动画数字发展应用


以上海大学动画专业的“工作室制”阐述了二维和三维的本质区别是所有的场景和角色都是以实体和触摸的形式进行塑造的,创造出既有静态造型,又有动态表演元素的艺术形式。通过作品展示与概括提出,目前有许多的新技术和技巧都被应用到了定格动画中。定格目前追求的是尽量的动作流畅,CG动画期望弱化动作的贝赛尔曲线。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   白晓倩、杜若飞 :数字内容产业中的动画IP跨界开发


在互联网时代下,数字文化娱乐产品呈现井喷之势,企业生产的专业内容产品已不能满足用户海量的、多样的文化需求,多类型内容产品应运而生。基于IP的跨界联动开发模式,在三种内容生产的基础上,以IP为核心的主线串联与内容互动是近年来互联网文化企业最为热衷的内容生产模式。比如腾讯互娱通过培育和筛选UGC、养成与推广PGC、精致与共建EGC,完成了IP的扇形流转(一对多)和立体开发。另外,内容生产与管理模式还具有IP产品层级与1+N+N改编体系、资源连结与创作管理、文本众创与粉丝管理的特点。国产动画IP的孵化和强化是一个跨界开发和长期培育的的过程,是一个跨界开发和长期培育的过程,是一个品牌塑造和价值隐身的过程,只有以用户为导向,以情感为链条,以品质为追求,才能实现泛娱乐的互动体验。


华南师范大学数字媒体系教师、独立动画网站AT创始人   蔡雨明 :二十世纪初“新经典”的探索


五个方面可以21世纪经典动画电影的特征:一是动画语言与技术的创新,二是从媒介角度去看21世纪的经典动画,三是21世纪经典动画的主题方面的研究,四是21世纪动画在语言上呈现的特点,五是21世纪动画呈现出来的CULT风格。


在三维动画技术方面,以好莱坞三大品牌“在技术的突破与创新方面是一直引领着三维动画技术的潮流的”,21世纪是“定格动画异彩纷呈的一个世纪”,通过《更大的图画》等动画作品的展示表现了这一观点。在动画语言的创新方面,《拯救大师雷恩》和《束缚自由》,《外部世界》三部动画表现了动画语言的创新变化,视听大类的属性和制式限制被打破,表达语言上的融合呈现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在21世纪主题特征方面,主要呈现为对个体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探讨,其原因是在于21世纪我们所处的大时代的特征,具体表现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都市生活的危机和社交危机等主题。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了动画短片为何在新世纪成了媒介的新宠:一方面21世纪二次元文化和ACG文化的流行,使其从亚文化变成了主流文化;另一方面从其传播属性来说,时间短,具有流媒体的形式;三是受众对一些风格化视听的需求。在21世纪动画呈现出来的CULT风格方面,许多CULT风格经典电影产生,原因要素:独立的制片成本原因,CULT漫画长期的观众培养,具有卡通味道的超现实主义表达,新媒体观看方式的影响。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动画系系主任   周舟:在动画教育中寻求教学的特色


因材施教,见方抓药,非特定专业老师也能够做出好的动画作品。笔者分享了和藏族老师合作导演动画电影“猎人与骷髅怪”的制作经历,以及其在国内外获得的荣誉奖励。他认为非动画专业的老师有其自己的思考。此部作品也引起了政府部门有关方面的注意,以及学校相关特色项目的支持开发。同时,笔者还分享了一些皮影动画电影制作和教学的经历,也取得了些不错的发展,和国内许多高校和机构进行了合作。分享中,他还结合每部作品为大家做了精彩的讲解。


(整理/徐竞瑜 周庆月 秦志鹏 刘松 李燕霞 江洁 王源   编辑 闵秀玲   责编 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