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技学院科研工作突飞猛进

14.01.2014  20:06
作者:何勇 来源:动科学院

  
  近日,笔者从科技管理处了解到,动物科技学院2013年到校纵向科研经费达1575.42万元,跃居全校各院所第一,教学科研人员人均到校科研经费达到20.5万元,新增各类科研课题100余项。

  “这得益于学校良好的政策激励,也得益于学院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更是全院教职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很振奋,很鼓舞士气!”动科学院院长李学伟看到这一数据,很是高兴。

  这一年,动科学院借助学校科技工作大会胜利召开的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科研工作取得突飞猛进,为服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动科学院坚持贯彻学校‘以学生为本、学术为天’的办学理念,一直把科研工作摆在推动学科发展、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先导位置。”动科学院副院长张新全如是说。

  为促进学院更多教师课题申报成功立项,提高中标率,学院在每次重大课题申报之前,都要组织专家对申报教师进行指导。从选题、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创新点及研究工作基础等几个方面,进行重点会诊。不仅组织学院内部专家,更邀请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科技创新一级岗位储明星等专家教授为学院年轻教师指导课题申报,学院很多老教授还亲自指导青年教师撰写课题申报书。

  在浓厚科研氛围的熏陶下,学院年轻教师在融洽的团队氛围中耐得住寂寞和清贫,熬夜查阅文献,扎根实验室,有时为了撰写课题申报书,在实验室熬上几个通宵。

  除此之外,学院主动走出去,积极争取与北京大学、重庆市畜牧科学院、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合作,与国内顶尖的科研团队合作,与北京诺禾致源(Novogene)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合作,在项目申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正因如此,学院2013年新增科研课题达100余项。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5项,其中面上项目3项,青年项目2项。

  一项项科研课题接踵而至,一个个科研成果不断诞生。

  2013年全院获得国家专利32项,在核心及以上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40余篇,其中SCI收录82篇。李明洲教授和李学伟教授分别作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的研究论文在《Nature Genetics》发表,创下我校发表论文影响因子之最,影响因子达35.2。此外,杨明耀研究员、曾长军博士作为作者之一也在国际知名期刊IF10以上杂志均有论文发表。同时,学院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川猪遗传改良与安全生产”创新团队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畜禽遗传资源发掘与创新利用”获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这些成果的获得并非一日之功。在老一辈动科人打下的良好基础上,它是一个个动科人在猪圈、鸭舍、鸡舍、牛棚里钻出来的,是夜以继日地在实验室熬出来的,是放弃了很多与家人、朋友团聚的时间拼出来的。

  一篇文章从立意、实验、统计数据、撰写、投稿、修改需要至少1年的时间,这个过程是如何的漫长与艰辛的,其中的坚持、心酸、忍耐只有过来人才能更加深刻理解。

   强化人才支撑,科技队伍建设扎实推进

  猪儿团队、鸡儿团队、鹅团队、鸭儿团队……,一个个既通俗易记,又体现团队研究方向的科研团队在动科学院不断诞生,是学院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增强团队合作协调力的一项重要体现。

  “科研团队培养远比科研成果本身重要。科研成果即便暂时领先,也有落后的时候,技术在不断更新换代,要想保持不被淘汰,就得依靠科研团队,而且是依靠具有可持续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动科学院副院长王继文恳切地谈到。

  截至目前,动科学院在猪、鸡、鹅、鸭、鱼、牛、兔、羊、牧草、野生动物等方面形成了近10个研究团队,每个团队均由取得重大成果的突出专家领衔,从年龄、学历、学源、职称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团队结构和研究特色。朱庆教授领衔的鸡儿团队、李学伟教授领衔的猪儿团队、王继文教授领衔的水禽团队在国内外赫赫有名。

  除此之外,学院不断加强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为提升团队合作力奠定基础,积极地把优秀人才引进来、送出去。继引进李英研究员、杨明耀研究员之后,学院在2013年新进教师8人,其中引进学术骨干1人。同时把优秀的青年教师送出去,2013年有2人从国外留学归来,目前仍有3人正在国外学习研究。

  2013年新进的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后牛丽莉老师,刚到学院就成功申请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她谈到,能够成功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离不开学院老专家、老教授的悉心指导,更离不开团队的倾力合作。

  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者、动科学院青年教师刘贺贺深切体会到,学院新引进的教师学源更广了,团队结构更加合理了,凝聚力更强了,让他对学院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学院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李学伟谈到,虽然学院科研团队基本形成,但团队的建设、运行及管理机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还要进一步针对领域内前沿的科学问题整合团队的特色研究方向和优秀人才,确定发展新目标,谋划大项目,力争获得更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