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按照会议要求,现将成都市“放管服”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成都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总体要求,坚持该放的放到位、该管的管起来,积极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
(一)深入推进简政放权。一是着力减事项。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类别,精简行政审批前置条件414项、前置中介服务项目259项,下放审批和服务事项58项。二是着力减环节。将27个部门40项建设项目审批环节,整合为5个部门牵头的分段式并联审批,减少审批环节15个、申报材料16项,办理时限由160个工作日减少到70个工作日。三是着力减证明。精简取消证明材料4982项,减幅达83%。
(二)理顺行政审批体制机制。一是推行“一枚公章管审批”。武侯区、新津县在全国率先开展相对集中许可权试点,通过“审管分离、一枚印章管审批”,基本解决了多头审批、重审轻管等问题。二是推行“一支队伍管执法”。彭州市等区(市)县开展跨部门综合执法改革试点,有效解决了权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三是推行“一个平台管规范”。加强行政权力网上运行监管,市本级除行政审批外的6200余项行政权力全部纳入行政权力平台运行。四是推行“一套目录管边界”。积极推进负面清单管理,分别制定了外商、内资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和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
(三)创新行政审批服务方式。一是创新服务体系。大力推进B2G、R2G新型政企、政民互动平台建设,整合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微信、支付宝服务窗“三微一支”民生诉求反映渠道,形成政务服务新媒体统一平台,提供全天候在线服务。二是创新服务流程。探索企业和公众“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整合各类政务服务、社会化服务和优惠政策归入主题服务包,促进服务流程从以部门为中心向以企业和公众为中心转变。三是创新服务手段。成都天府新区等区域推动实体政务大厅与互联网、移动终端融合,创新“容缺后补”服务模式,试点推行“一窗通办”“全域通办”,为企业群众提供便捷服务。
二、下一步打算
(一)提高“放”的含金量。一是进一步给企业“减负”。围绕“五个再砍掉一批”,取消制约企业生产经营的事项,削减一批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和资质认定。二是进一步为市场“松绑”。推进“证照分离”,精简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取消后置审批事项,进一步简化手续。三是进一步向基层“放权”。推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个人审批事项下沉到乡镇(街道),个人服务事项下沉到村(社区),方便群众就近办事。
(二)提升“管”的有效性。一是制定监管措施。全面推广“两随机、一公开”,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检查对象和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制定随机检查细则。二是强化事中监管。通过信息公示、抽查、抽检等方式,综合运用提醒、约谈、告诫等手段,严格市场主体及有关人员监管。三是加强事后监管。通过吊销营业执照、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和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等惩戒措施,加大行政处罚和信用约束力度。
(三)增强“服”的便利性。一是建机制。加快形成市县两级网上审查审批同步进行、办件内部流转、申请人选地取件的联动审批机制。二是搭平台。全面推进B2G、R2G新型政企、政民互动平台建设,以项目化、工程化方式,完善信息公开、办事服务、诉求办理、行权监督、基础支撑五大平台。三是促服务。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手段,推动实体政务大厅向网上办事大厅延伸。
成都将按照国务院有关要求以及本次会议精神,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各项工作,努力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