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门关下的双拥新镜头

14.12.2015  09:01

爱民小学颂恩情,法治宣讲进军营——

□本报记者 程文雯

80年前,红军曾在这里强渡嘉陵江、激战马鞍山、攻克剑门关,与剑阁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而今,剑阁县坚持“以发展带双拥、以双拥促发展”,续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的新时代颂歌。

八一爱民小学与《剑门情

“地处蜀道剑门关南端的青林口,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红军桥。它为什么叫‘红军桥’呢?这还得从70多年前说起……”近日,记者走进剑门山下的剑门关八一爱民学校,广播里传出稚嫩童声,正在讲述红军桥的故事。4年级1班的小播音员唐晨钰告诉记者,她选择的这段红色小故事,来自一本叫做《剑门情》的课外读本,“是南京炮兵学院的解放军叔叔阿姨们专门给我们学校编写的。”

校长李玉富介绍,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军和武警部队沿长征路援建了112所八一爱民学校,剑门关八一爱民学校是解放军总参谋部在四川援建的一所小学。“部队援建了4栋大楼,还给我们送物资、营养餐,联系北京的小学‘手拉手’教学。”

近年来,驻剑部队官兵坚持进校园、入课堂,帮助学校进行国防教育,并捐资15万余元,帮助当地学校改善办学条件、资助贫困学生。

部门联合送法律进军营

全国宪法宣传日前夕,剑阁县消防中队迎来特殊的客人——剑阁县司法部门联合交通、公安等部门,为部队官兵送去一堂法治宣传课。“怎么写法律文书、军属维权有哪些途径,这些知识对解决官兵工作和生活中的难题很实用。”中队队长吴飞说。

而在驻守当地的雷达部队图书库里,一排排整齐的书架上,军事、人文、科技、种养等各类书籍有序摆放,供官兵免费借阅。剑阁县民政部门给部队送去的2000多册书籍,成为官兵们学习文化知识的宝库。

随着时代发展,部队建设也更加多样化和现代化。针对这一特点,剑阁县整合民政、司法、教育、科技、交通等多个部门,各自发挥所长,累计投入资金800多万元,从法律、科技、文化等多方面支持部队建设。剑阁县委、县政府把“科技智力拥军”纳入科技兴县战略;县广电局无偿投资为部队架设2.3公里光缆干线,解决了部队有线电视信号差的问题;民政、劳动和就业部门联合举办退役士兵双向选择招聘会,城镇退役士兵和转业士官安置率达到98%。

拥军力量延伸到最基层

剑阁县普安烈士陵园里,道旁的绿化工程正在施工。这座烈士陵园从2012年开始,分两批迁入300多座烈士墓,不少烈士墓前摆放着拜祭的鲜花。“第一批烈士墓迁入后,自发来祭奠的群众络绎不绝。”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拥军在剑阁已成为全民行为。今年10月,剑阁县普安镇小玲珑社区72岁的退伍军人陈克发家里突然停水,这位独居老人首先想到的是拨通社区拥军优属服务小组的电话。“我们上门检查,发现他家里的水管被堵塞,当场帮老人疏通了。”社区干部李峰说。在小玲珑社区,有一支由60名社区居民组成的志愿服务队,社区49名退伍军人是他们志愿服务的对象。

这样的拥军优属服务小组,活跃在剑阁的549个村委会、33个社区居委会。在此基础上,全县建立起党政军三位一体、群团组织广泛参与、全方位覆盖的双拥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将双拥力量延伸到最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