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锋:唱好脱贫致富的“务实调”

12.05.2016  17:03

  2016年春节,已有3年没回过家的唐贤述,到了立石村村口欣喜地发现:土墙房少了,小洋楼一栋挨着一栋,便民路修到了家门口,河坝荒废的土地也利用了起来。“变化太大了,都快认不出来了。”

  前锋区大佛寺街道办事处立石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十分落后,是远近闻名的省级贫困村。为了帮助立石村尽快甩掉“穷帽子”,该村“第一书记”刘伟明到任后,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帮助村民转变观念、改善环境、发展经济。在他的帮助下,立石村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扎根:穿着筒靴访民情

  2015年7月,前锋工业园区管委会将工作经验丰富、做事踏实的团支部书记刘伟明,选派到大佛寺街道办事处立石村担任“第一书记”。

  到村后,刘伟明认为,尽快熟悉村情、了解民意是当务之急。立石村属丘陵地貌,交通不是特别方便。“不能坐车骑车,就算用走也要走遍全村。”刘伟明暗暗下定决心。于是,他与村干部一道,走村串户访民情、摸村情。

  在刘伟明的床底下,放着一双鞋底磨平了的筒靴。他就是穿着这双筒靴,仅用了半个月时间就走遍了全村,走访了270户320人,摸清了每家每户的详细情况、贫穷现状和致贫原因。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要求,刘伟明带领村“两委”班子,对全村30户贫困户89人、40户低保户59人、6户五保户6人,逐一摸排,全部建档立卡。

  为强化扶贫帮扶的针对性,刘伟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对所有贫困户进行了分类:缺资金的、缺技术的、因病致贫的、因残致贫的……所有贫困户的情况他都了然于心。同时,他也找准了全村的致贫原因:自然资源匮乏,水源条件较差,劳动力严重缺乏,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

   解困:修路解决打谷难

  近段时间,2组村民吴远斌有事没事老往河坝跑,去查看自家的10亩水稻长势好不好,稻田的水干没干。

  “今年能种上水稻,要感谢我们村的‘第一书记’刘伟明。”说起种水稻,吴远斌打开了话匣子,“以前,河坝不通公路,打谷很不方便,只有依靠传统的打谷机完成收割,家里的10亩水稻,要请10个人帮忙,6、7天才能收割完,遇到天气不好,谷子还要烂掉很多。时间一长,已经没有人愿意在河坝里种水稻了,费时费力不说,遇到收成不好,一年还要倒贴几千块钱!”

  “现在好了,路通了,昔日河坝里荒废的水田全都种上了水稻,再也不用买米吃了。”吴远斌告诉记者,现在10亩田,水稻收割时,收割机开到稻田里,1个小时不到,所有稻谷都能干干净净运到家,遇上好天气,3天时间就可以全部收仓。

  刘伟明上任后,走访了解到,2组村民最大的难题就是通往河坝没有路,河坝里打谷不方便。“一定要解决河坝打谷难的问题。”刘伟明说干就干,组织新修了通往河坝的约0.3公里的便民路,极大方便了农业机械下河坝收割。

  河坝便民路刚修完,刘伟明的心思又转到了“致富难”的问题上来,立石村闲置土地较多又较为缺水,如何致富?

   致富:换掉思想求发展

  “刘书记,种花椒前景和效益都好,我们出土地入股96%,这个事情划得着,我也要把自家的土地拿出来种花椒。”不久前,在立石村村委会办公室,村民郑国明找到刘伟明,表示愿意将自己的土地流转出去种花椒。

  “郑大爷,你想通了哟!现在又要种花椒了,你之前不是坚决反对吗?”“要种了、要种了,我老头子思想开放了,晓得流转土地种花椒的好处了。”“那我给你登记一下,下一批就轮到你家。”在刘伟明和郑国明的交谈中,记者听出了端倪。

  故事要从去年7月开始说起。

  那时,刘伟明初到村里,看到村上60%的土地荒废,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何让闲地生金?刘伟明组织召开村民大会,决定将村里的土地流转出去,引入社会资本,通过成立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走出一条致富道路。

  几番努力,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在村民大会上,60岁的郑国明拍着桌子提出抗议:土地承包出去了,我们以后怎么种地,我们吃什么?村民李朝方也提出质疑:村里土地荒废多年,茅草比人还高,哪个得来租这样的地?

  为打消群众顾虑,刘伟明专门组织群众代表到花椒基地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开过的大大小小的动员会不少于20场,他说得声音嘶哑了也毫不在意,哑着嗓子接着讲,最后终于做通了村民的工作,让他们由不支持变成了主动要求。

  目前,立石村已发展花椒产业150余亩,并计划两年内完成花椒种植500亩,实现全村(7个村民小组)花椒种植全覆盖。同时,他还带领村“两委”积极谋划立体发展之路,计划未来两年内,通过在花椒树下发展良种土鸡养殖,让群众尽快脱贫致富。(陈定军 曾一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