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安前锋区推进精准扶贫 助1.2万群众脱贫致富
(杨怡 甘凤云 陈定军)2014年是广安市前锋区全面深化扶贫改革,推进精准扶贫的第一年。截至目前,前锋全区精准扶贫开发累计投入财政资金3740万元,实现代市镇会龙村、小井乡小良村、龙滩乡土寨村等94个贫困村的1.2万余人脱贫,走上了致富幸福路。
据了解,面对地理条件差、贫困面大、农村基础设施欠账大、公共服务保障低等问题,前锋区委、区政府创新机制,以新区建设为载体,实施综合扶贫开发,改过去“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切实推进精准扶贫工作,让该区94个贫困村有了新面貌。
力精准 确保扶贫到位
便民路进村入户、村级活动室设施齐全、养殖业蓬勃发展……日前,记者走进前锋区光辉乡柏林村看到,该村的基础设施齐全,丝毫没有贫困村的味道。
面对记者的疑惑,柏林村支部书记何彬介绍道,“柏林村属边远山村,全村1163人分布在8个村民小组,今年初的时候,村内道路、饮水和生产条件都比较差,现在的大变化主要得益于区上狠抓精准扶贫。”
前锋区扶贫移民局负责人向记者进一步阐释了何彬口里的“精准扶贫”。原来,为找准贫困对象,实现把有限的扶贫资金真正用于最贫困的村、最贫困的户和贫困群众最紧迫的事情上,前锋区按照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采取“五步(民主推荐、群众评议、社会监督、乡镇审核、区级审定)两公示(村级评定后公示7天、乡镇审核后公示7天)法”,对全区贫困户进行了精准识别,最终锁定了贫困村94个,贫困对象6951户22244人。
贫困对象确定了,怎样帮扶他们致富?前锋区深入开展“挂包帮”活动,严格落实区级领导和部门定点帮扶贫困村责任制,形成区、乡、村三级联动帮扶机制,并根据每个贫困村、每户困难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扶贫计划,确保精准扶贫。
据介绍,通过帮扶,包括柏林村在内的前锋区94个贫困村不但完善了道路、饮水等生产生活设施,困难群众还发展起养鸡、养猪等产业,村庄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困难群众收入显著提高,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补短板 贫困村换新颜
“以前吃了晚饭,看看电视就睡觉了,现在还能出来锻炼身体,就像住在城里一样。”在前锋区龙滩乡文体广场上,记者看见一群爱好运动的乡民们正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家住伍家村3组的林先友告诉记者,自从便民路修到了家门口、文体广场也修好了,他每天晚上吃了晚饭就和老伴一起到广场上散步,有时在健骑机上坐坐,有时在健腰器上锻炼,每天都很愉快。
“现在交通方便多了,这8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成了群众的‘乐园’。”龙滩乡政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以来,该乡通过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大力改善村民们“行路难、住房难、用水难”等问题,新建了通村道、组道,新修了山平塘、蓄水池,深受群众欢迎。
对于完善基础设施带来的实惠,黄泥村村民蔡远亮颇有感慨:“通村公路的接通、水利设施的建成,打破了以前封闭、落后的状况,解决了我们出行难、乘车难的实际问题。”他说,今年,他们村种植了200亩黄花,惠及农户200余户700余人,预计人均收入可增加1000至3000元。
龙滩乡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扩大群众致富道路,正是前锋区补“精准扶贫”项目短板、实施大扶贫的一个缩影。2014年以来,前锋区紧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解决用水难等各个突破口,为群众谋发展,尤其在农村交通、水利建设方面,全区实现通乡油路和农村公路改善突破45公里,完成任务的112%,建设公路安全护栏45公里,完成任务的125%,并新修公路桥1座,整治山平塘55口,新建蓄水池20口,整治、新建渠道5.5公里,改造提灌站3处。
抓培育 产业扶贫强后劲
“这次我报名参加的是蔬菜种植培训班,我是想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希望自己种的蔬菜能卖更好的价钱。”近日,参加了前锋区社会化服务专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的代市镇大田村村民唐强告诉记者:“我觉得这样的培训很有意义。”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帮扶困难群众,既要从物资上给予帮扶,也要让他们掌握一门技术,从根本上促进脱贫致富。记者了解到,前锋全区于2014年已完成农村青年技能培训40人,品牌培训130人,贫困家庭劳动力转移培训695人,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10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70000人。
通过技能培训,贫困地区农民掌握了实用技术,实现了农民工就地转移,加速度促成坚持扶贫与农村产业发展同步,成为前锋区“精准扶贫”的一大亮点。同时,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前锋区在2014年也实现了94个贫困村不同程度得发展起生态、高效、优质的生猪、土鸡、核桃、黄花等特色养殖业和种植基业,以产业经济助力农户增收。
截至目前,前锋全区94个贫困村建成黄花、核桃等种植基地近1000亩,出栏肉猪874头,土鸡、鹅、鸭近20万只。同时,该区集中打造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现代农业示范片,突破性发展新特产业项目,不断培育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