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追梦人】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
编者按:2007年,国家面向普通本科高校本专科学生设立了国家奖学金,每年奖励5万名特别优秀的大学生,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8000元。国家奖学金作为荣誉最高、金额最大,同时也是评审最规范、标准最严格、难度最大的国家级奖学金项目,极大地激发了我校学子勤奋学习、潜心科研、积极投身社会实践的热情,坚定了优秀青年学子奋发图强、报效祖国的信念,并涌现了一批优秀学生榜样。
2020年,经过严格选拔与评审,我校121名优秀学生荣获2019—2020年度国家奖学金,现以学院(部)为单位,遴选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陆续推出“【我们都是追梦人】****学院国家奖学金获得者风采展”专栏,旨在展示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科大学子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优秀品质,展现科大学子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时代风采,凸显科大学子励志报国、甘于奉献的崇高境界,同时,希望他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彰显当代中国青年一代的蓬勃力量;更希望广大青年学子聆听榜样故事,汲取榜样力量,向标杆学习,与先进同行,奋发图强,勇攀高峰,各如星河灿烂,尽放光芒!
我们相信,科大青年学子有梦想、有奋斗、有初心、有使命、有本领、有担当,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一定能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书写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人生壮丽篇章!
2020 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7级工业工程专业马骄洋同学
个人简介:
马骄洋,女,中共预备党员,汉族,2000年06月生,河北秦皇岛人,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在校期间学业成绩名列专业前茅,发表学术论文2篇,申报校级创新基金项目一项。
获奖情况:
2017—2018学年获“校优秀志愿者、院优秀团员”等荣誉称号;2018—2019学年获“校学习成绩优秀奖、院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2019—2020学年获“校级三好学生”荣誉称号;2019-11获四川省大学生工业工程创新应用案例大赛“一等奖”;2020-06获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
人生格言: 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
经验分享:
物华苒苒,岁月无痕。一晃,大学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了,自己也在磨练中逐渐走向成熟。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些感悟。
学海无涯,矢志向学。始终将学习放在大学生活的第一位,坚持每天进步一点点。经常向学长学姐请教经验,学习吸收他们成功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情况,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坚信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有态度。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学好每一门课,过好每一天,为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
精益求精,不断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积极参加工业工程专业竞赛,掌握编程、仿真等基本的技能。过程固然辛苦,但收获颇丰。
脚踏实地,善始善终。成绩的背后,离不开辅导员、专业老师的悉心栽培和同学们的协同帮助。人生路漫漫,现在拥有的成绩都只是代表过去,“满招损,谦受益”;“满必溢,骄必败”,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目标是未来的标杆,只有脚踏实地,砥砺前行,才能创造更美好的未来。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师长点评:
马骄洋同学思想先进,品学兼优,勤勉刻苦。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严于律己,全面发展。勤学好问,脚踏实地,学习成绩优秀,勇于追求学术上的探索,具有优良的科研能力。希望能保持初心,坚定理想,继续奋斗。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工业工程专业辅导员肖湘菲老师
2020 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7级成型专业魏凯露同学
个人简介:
魏凯露,女,中共党员,汉族,1999年9月生,浙江省嵊州市人,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生,现任成型1703班班长。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综合测评成绩名列前茅,现已成功推免至苏州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获奖情况:
2018-2019,国家励志奖学金;2018-2020,西南科技大学三好学生;2019-2020,西南科技大学优秀团员;2019-2020,西南科技大学优秀学生干部;2019-11,第四届全国失效分析大赛二等奖;2019-05,四川省金相大赛一等奖;2020-06,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
人生格言: 且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地去走你的夜路。——史铁生
经验分享:
在西南科大四年的大学生活里,我过得很充实,上大学之前没想过自己能年年拿奖学金、免试攻读研究生。在这里,我想将我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
好好学习,千万不要以为到大学就轻松了。很多同学到大学就开始松懈,从优异的成绩到门门考试60分万岁,不管是你考研、保研还是就业,绩点都很重要。此外,也要努力过英语四六级,越到后期越不容易过。学习之外,就要多多参加比赛。参加比赛能提升自我的学习能力和团队的协作能力。在参与比赛的过程中自己就会有显著的能力提升。记得第一次参加失效分析大赛,校内答辩时我非常的紧张,看着PPT脑袋一片空白,在经过课堂的数次演练,以及私下团队和老师的重重练习,站在全国比赛场上的自己,反倒没有了先前的紧张,熟能生巧,勇气也是如此。经过这一次比赛,你会发现你之前所惧怕的答辩也变得没那么可怕了。人就是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安于现状会丢失掉很多自己本可以拥有的东西。大学里喜欢什么就要努力去学去做,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大学期间,人总会有那么一段时间很迷茫,在这段时间里也要好好学习,冷静一段时间后,你又会找到前进的方向。对待事情,可以先做规划,按照计划有意识地去完成,最后你会培养一个好习惯。学习之余可以参加一些实践活动积累社会经验,但活动的意义在精而不在多。
感谢一路上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关心帮助,让我能更加有勇气去挑战自我,成就自我,教会我用平常心去看待生活。借史铁生的话来劝勉大家和自己,愿我们都能成就最好的自己。
师长点评:
魏凯露同学思想先进,成绩优异,在同学中起到了良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和科研上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刻苦认真;在班级工作中认真负责,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在生活中开朗热情,热心公益,待人真诚。希望魏凯露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继续努力,实现个人理想,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成型专业辅导员蒲朝阳老师
2020 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7级机械专业杨正同学
个人简介:
杨正,男,中共党员,汉族,1999年2月生,四川省长宁县人,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现任机械卓越1701班学习委员。在校期间综合测评两年名列专业第一,主持国家级创业实践项目和校级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各1项。现已成功推免至重庆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获奖情况:
2018-2019,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2018-2020,西南科技大学优秀团员(三次);2019-2020,西南科技大学三好学生(两次);2019-06,第十五届挑战杯四川省三等奖;2019-11,第五届互联网+四川省铜奖;2020-06,四川省大学生综合素质“A级证书”;2020-08,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大赛全国一等奖;2020-08,创青春四川省铜奖;2020-11,第六届互联网+全国铜奖。
人生格言: 慢慢来,会更快。
经验分享: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收获了很多,一路上的欢笑与汗水都是难得的宝藏,从入校时的懵懂无知到今天能独立面对很多困难,这个过程我感触良多。在这里我也想将我的一些经验分享给大家:重视过程,规划时间,慢慢来,也许会更快。
重视过程永远比注重结果重要。记得第一次参加比赛时,我和团队成员更看重比赛结果,忽略了最重要的过程,反而没有达到满意的效果,后来经过不断地反思与总结,我们从最基础的地方开始不断完善,让过程中的每一个部分都到达自己的要求,最终获得四川省金奖,也顺利冲进了国赛。主持项目时也是一样,经过合理地规划进度与扎实地保证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的质量,最后按期结题。这些“过程”这让我收获了许多,也让我明白无论做什么都不要忽略了过程本身,更多时候它比结果还重要。
合理规划时间会事半功倍。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往往会遇到需要学习、比赛、项目等同时进行的状况,因此合理地规划时间尤为重要。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要尝试将所有事情同时解决,要定好目标,做好计划,合理安排时间,把握好在所有事情中最重要的部分,集中时间先完成它,再去处理其他事情。这样会使繁乱的事务更加有条理,让我们不至于手忙脚乱,在这个规划的过程中,我们也能获得更多成长。
科研需要“顶天立地”的精神;需要沉住气进行大量积累,培养前沿的科研视野;需要重视细节,检视项目每一个阶段的工作是否到达预期目标,不能因为追赶进度而放松质量。这些过程都让我明白:慢慢来,也许会更快。
最后,感谢一路上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让我能更加有勇气去面对困难,成就自我,未来我会继续带着对学习的热爱,奔赴下一个山海。前路漫漫,与君共勉。
师长点评:
杨正同学思想上进,品学兼优,在同学中起到了很好的模范带头作用。在学习和科研上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积极进取;在班级工作中认真负责,严谨务实,责任心强;在生活中开朗热情,热心公益,待人真诚。希望杨正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不忘初心,不断学习,实现个人理想,也为社会创造更大价值。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17级机械专业辅导员刘海月老师
2020 年国家奖学金-2018级机械工程(硕士)胡超同学
个人简介:
胡超,男,汉族,1996年10月生,四川南充人,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聚酰亚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五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一篇和EI论文一篇。参加学术交流会并作报告一次。撰写一项关于碳纳米管提升聚酰亚胺摩擦学性能的发明专利。
获奖情况:
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三等学业奖学金。
人生格言: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经验分享:
每个人的道路不同,人生各有精彩,几点自己经验分享:
一、研究生只有三年时间,飞逝而过,要用这有限的时间做出较好的科研成绩,强的行动力不可或缺。有了实验方案就快马加鞭地做,数据及时整理。做好科研计划,按部就班。
二、文献阅读。研究生刚入学是很迷茫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文献阅读不够多,对本研究领域理解不够。多读文献,总是对科研有益的,量变终会引起质变。
三、锻炼好身体。都是成年人了,自己的身体还是要知道“保管”好的。有时碰到设备排不过来,需要通宵做实验的时候,身体差了是扛不住的。
四、调整心态。好的心态真的很重要,遇到问题少些抱怨,实实在在地想办法解决。人生应该是精彩的,我们都在最好的年纪,不应被眼前的苟且束缚。
最后,祝愿各位科研顺利,梦想成真。
师长点评:
胡超同学在研究生期间积极努力,乐观开朗,团结同学,尊敬师长,学习自主性强。idea很多,并能应用于实践中,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与科研素养。愿今后不忘初心,继续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就。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齐慧敏老师
2020 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8级机械工程(硕士)肖林同学
个人简介:
肖林,男,汉族,1995年12月生,四川成都人,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仿生微纳制造与液体定向运输领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一篇,影响因子大于10,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
获奖情况:
2020年度研究生校长奖学金提名奖、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人生格言:
不是所有坚持都有结果,但总有些坚持能从冰封的土地里,培养出怒放的蔷薇。
经验分享:
知识从不表现为奖项与荣誉,而是孤独身影下经年累月的沉淀与积累。我不敢说是分享经验,只能浅谈我自己的小小感悟。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甚至整个学习生涯中,我认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向智者学习。例如,多向经验丰富的师长请教,学习他们的优秀的思考方式与学术习惯;广泛阅读国内外论文及书籍,不需贪多但需求质,了解科学发展的最新前沿动态以及汲取世界优秀学者的智慧;从大自然获取灵感。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蕴藏千百万年进化生存的秘密。用心去探索去了解生物独特的奥秘,定能受益匪浅并能运用到自己的研究领域。
驶向远方、眺望世界的最好的方式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
师长点评:
肖林同学思想上积极进取,品行端正;生活方面,吃苦耐劳,朴实大方。科研方面,勤奋钻研,努力进取,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和动手能力,能够积极配合老师完成工作,并表现出优异的学术能力和潜质。该同学是一名综合素质高、善于思考的优秀学生。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系李国强老师
2020 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2018级机械工程(硕士)周茂林同学
个人简介:
周茂林,男,汉族,1996年02月生,四川达州人,中共预备党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会员,西南科技大学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级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微纳仿生功能结构、芯片、器件及集成系统,主持我校研究生创新基金重点项目1项,在国际SCI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影响因子约为8,为中科院分区一区TOP期刊。
获奖情况:
国家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
人生格言: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经验分享:
光阴荏苒,岁月无情,仿佛一切还在昨天,转眼间我的研究生学习生涯已渐渐进入尾声。回想起这段短暂且充实的校园时光,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刻认识到通向成功的道路总是一路风尘,举步维艰,但同样也具有拔丁抽楔、厚积薄发的乐趣。科学研究是研究生生活的主旋律,从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能够学以致用,在这中间需要夜以继日、不辞辛劳的挑灯夜读和披荆斩棘、循序渐进的艰苦奋斗。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知识源于点滴的积累。涓涓细流之所以能汇成浩瀚江海靠的是持之以恒的勇气和破釜沉舟的决心。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合理、高效地管理和使用时间,及时地确定计划能够避免之后漫长的努力过程中的迷茫状态,同时要时刻注意完成计划的时间节点,然后持之以恒地努力即可。其次拥有谦虚好学的劲头和培养独立思想的意识也同样重要,正如《论语》所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相信这世界上没有漫不经心的成功,每份看似轻松的成功背后都是日复一日的努力。没有谁不会遇到困难、绝境,只要不死心,努力坚持,慢慢地,也能克服,重新点燃生命的火花。
青春是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不要在本该奋斗的年纪选择安逸,天道酬勤,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相信未来的我们一定会感谢现在拼尽全力的自己!
师长点评:
周茂林同学是一名在学习科研上刻苦努力,工作上认真负责,乐观向上,有责任心,敢担当的学生。为人诚信正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时刻以一名优秀党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进取、吃苦耐劳、严谨细心,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志愿者活动。愿今后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祖国建设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制造科学与工程学院朱建公教授、李国强教授
(刘芳池 编辑)(制造学院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