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转型升级:向转型要动力 用创新谋未来

26.01.2016  13:54
核心提示:产业优化升级是近年来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已取得积极进展,技术改造工作得到更大重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倒逼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加速形成。     产业优化升级是近年来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优化已取得积极进展,技术改造工作得到更大重视,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市场倒逼过剩产能退出的机制加速形成。

“从整个工业运行情况来看,出现了‘三个分化’。这种内部分化不是坏事,意味着新的增长动力在形成。”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一是行业出现分化,有些传统产业比较困难,一些新兴产业增长较好;二是企业出现分化,有比较困难的企业,也有发展比较好的企业;三是区域、地区出现分化,有些地区特别是转型升级行动早的地区出现了好的发展势头。

这些分化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发展好的行业、企业和区域是如何成功的?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实地采访了贵州、广东、内蒙古等地的企业和政府相关负责人,共同探讨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向。

迈向价值链高端

在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的车间,一辆卡车突突地排放着黑色的尾气,呛鼻的味道扑面而来。等到工作人员把一套净化器安装上之后,之前黑色的尾气神奇般地变成了白色。“经过我们的净化器处理后,尾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水,对环境基本无害。”公司董事长黄利敏说。

据介绍,这项自主知识产权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先进的重结晶碳化硅颗粒过滤技术,过滤效率达99%。目前,贵州黄帝车辆净化器有限公司正在进行年产500万升过滤器扩能升级,要打造全球最大的柴油机后处理装置全产业链集群。

“我国制造业的增加值率偏低,仅仅是美国、日本的一半,在价值链提升方面有很大的潜力。”冯飞表示。

为了推动中国制造业迈向价值链高端,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提出瞄准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等关键环节,让中国制造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其中,智能制造是中国制造升级的主攻方向,也成为各地制造企业提升价值链的突破口。对此,工信部部长苗圩认为,智能制造包括3个方面,一是研发出一批智能化的产品,比如更加智能的工业机器人;二是生产和管理过程的智能化或信息化,把信息技术用在整个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大提高效率和效益;三是在企业层面建立工业互联网或物联网,实现信息的充分交流和共享。

在广州博创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智能注塑机和机械手无缝结合起来。只见塑料原料在注塑机顶端的搅拌机里翻滚,经过一系列自动加工,一次性生产出8个塑料杯子,机械手再自动把杯子一个个放入包装纸箱,由自动搬运小车运到指定的堆放处。

“这就是我们的‘黑灯工厂’生产线,能节约人力70%,提高效率30%。”博创公司董事长朱康建向《经济日报》记者坦言,“传统注塑工厂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客户对品质要求也在提高,产品交期要不断缩短,产品更新换代更快。市场的竞争加剧和萎缩,促使我们转型升级”。

据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林位超介绍,智能制造已成为广东省的重点工作,2015年《广东省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5—2025年)》出台,目前广东省第一批认定智能制造骨干企业19家,培育企业23家。同时,支持机器人骨干企业发展,大力开展“机器人应用”。自2015年起3年内将组织195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机器人应用项目,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

调整优化产品结构

尽管化肥行业的日子不好过,但贵州翁福集团却是个例外,因为公司有最先进的磷矿开采与加工技术,大大提高了磷矿资源的综合利用,使磷酸盐的生产成本、综合能耗分别降低了20%和50%以上。

瓮福集团副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黄进表示,翁福正努力在产品结构上转型升级。在传统化肥方面,努力发展定制、高端、生态多样化、多梯次肥料产品系列,目前在磷铵添加中微量元素、新型水溶肥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在化工产品方面,努力延长产业链,生产高附加值的精细化磷酸盐、碘盐等产品。

“即使是普遍困难的行业,也能通过产品结构升级取得发展。”冯飞举例说,“比如,水泥产业整体是负增长,行业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困难,但是有些做水泥制品的行业发展势头却不错。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特钢行业,生产特钢的一些企业也呈现了比较好的发展势头。”

“我国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产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消费能力的提升以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现在的消费结构呈现出向中高端升级的明显态势,这可以反过来支撑产业的结构升级。”冯飞说。

依托市场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成为困难行业可借鉴的发展方向。据内蒙古自治区经信委主任王秉军介绍,内蒙古正积极延长资源型产业链,将走出“简单挖煤卖煤”的困局。目前计划的4条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项目、配套建设电源点及矸石电厂5000万千瓦、新建280亿立方米煤制气等项目,将于2017年陆续投产,2018年前后全部形成生产能力,新增转化煤炭4.4亿吨,就地转化煤炭达到7.6亿吨,煤炭转化率超过50%。

林位超表示,针对部分传统支柱产业创新能力不强、智能化程度不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等问题,广东分别制订了水泥、陶瓷、造纸、制糖等支柱型产业转型升级技术路线和行动计划,将通过提升关键工序和装备的效率、节约资源能源和循环利用、提高产品质量、推进生产管理智能化、提高产业集约化水平等途径,明确产业技术路线,推进产业链改造提升。

新兴产业比重提高

在中国电信云计算贵州信息园,记者看到实时展现交通数据的大屏幕,它的背后是一套云平台大数据分析系统。云平台上有驾驶人员监管、全省重点车辆流向等多种信息,驾驶证状态异常、已注销车辆、累积记分等多项数据实时变化。随机点开重点车辆的驾驶员,就可以进行人脸识别。

据中国电信贵州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上官亚非介绍,贵州信息园目前已入驻和准备入驻的企业已有10家,将以建成全国领先的大数据资源中心和大数据应用服务示范基地为目标。

“我们需要新的经济发展动力,而大数据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是贵州省新的战略。”时任贵州省副省长的王江平介绍说,这几年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迅猛,2015年增速预计达到37%。贵州正努力营造大数据产业发展生态,包括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大数据金融体系、大数据人才和大数据资源集聚。

据了解,目前,三大运营商以及富士康、惠普等企业都在贵阳建立了强大的数据中心,并且能效水平相当高。在数据集聚方面,“云上贵州”用两年多的时间迅速实现了政府数据横向和纵向的聚集,形成了统一存储、统一交换、统一安全保障的平台,提前3年实现了国家大数据发展纲要的目标。贵阳还成立了大数据交易所,开展众筹、众包等工作,推动数据金融生态的形成。

“下一步,我们首先要把贵州建设成为数据内容中心,争取把全国的行业数据都存储到贵州来;二是成为数据的金融中心;三是成为数据服务中心,目前在公安、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实践。”王江平说。

2015年,我国制定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地方政府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积极性高涨,贵州、北京、上海、广州、陕西等地方以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都在积极布局大数据产业。

“中国大数据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优势就是市场规模的优势,预计到2020年,中国所掌握的数据将占全球数据量的20%。”冯飞说。

不仅是大数据,据贵州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宛会东介绍,目前贵州的特色食品、轻工、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比重都在提升。

积极提升新兴产业比重已成为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的有力举措。据王秉军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在努力培育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这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内蒙古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在10%左右,预计未来5年,占比将超过20%。

“互联网+”升级传统产业

在广东佛山维尚家具制造有限公司,传统家具制造与互联网新技术完美地结合起来。在木材切割车间,记者看到,一块木板上被机器自动画出多个形状进行切割,这些木块并不是用来制作一件家具,而是系统整合了所有家具的需求,按照最大利用效率设计出来的。据了解,维尚家具生产材料的利用率比传统家具高3%,生产效率是传统家具制造企业的7到8倍,出错率大幅降低。

从中国板式家具设计软件起家的维尚,有着应用互联网新技术的先天优势。“传统家具制造是员工向机器输入指令,是‘人指挥机器’,我们则是‘机器指挥人’。”维尚家具董事长李连柱介绍说,机器人可以根据零件上的二维码,自己开料、打孔等,而工人只需按照机器人的要求把原材料放到指定位置即可。

“在新技术,特别是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制造业结合方面,我国有非常大的潜力。世界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和活跃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可能会在传统产业升级当中,走出一条新的中国特色道路来。”冯飞说,这是转型升级的方向,同时也是市场倒逼机制形成的,可以激发企业的创造力,唤起他们的积极性。

林位超表示,技术改造是提升广东庞大工业存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广东省提出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广东先进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累计完成投资9000亿元以上。

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落后的产能也要坚决淘汰掉。据冯飞介绍,“十二五”期间,我国淘汰落后产能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主要集中在钢铁、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纺织、食品等19个行业,不仅提前1年完成了“十二五”既定目标,还完成了追加目标。

“工信部正抓紧制定《关于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以解决部分传统产业‘缺能力’的问题,提振社会信心。”冯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