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三大机制 强化运行管理 全域提升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程度
昭化区紧紧围绕脱贫攻坚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依托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按照“全区农村供水保证率、自来水普及率、水质合格率均达90%以上”的饮水小康目标和“全域覆盖、整村推进、不落一户”的建设思路,创新“建、管、用”三大机制,强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截止目前,全区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建设资金1亿余元,全面解决了63个贫困村及147个非贫困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建设任务。全区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6.2%,自来水入户率达92.3%,农村人口双水源保障率达70%。
一、强化建设机制,保障供水工程顺利实施。 一是 科学规划。根据《昭化区“十三五”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规划》、饮水安全4项评价指标和“饮水小康”目标要求,全覆盖入户调查了解用水现状及用水需求,建立饮水安全问题台账,做到逐户研判、一户一策。坚持“集中供水为主、联户供水为辅、分散供水为补”规划原则,将区内96座水库、300余口山坪塘及1000余处山涧泉水作为饮用水源。制定多水源并联互通和双水源供水的水量保障方案,供水企业常态检测和疾控部门定期监测的水质保证方案,“整村推进、全域解决”和“同网同价同质同服务”的项目推进方案。制定《贫困村水利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和《非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方案》。 二是 强化保障。成立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县级领导联挂责任制,明确区级相关部门、各乡镇、各村(社区)三级建设职责和任务,并建立相应的责任清单和任务清单。推出农村供水工程用地列入政府公益用地,农村供水工程主体部分由政府投资、群众投劳,入户部分由农户部分筹资、政府全面兜底等惠民政策。开设水利扶贫资金专用账户,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亿余元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 三是 强力推进。分片区组织召开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作业务培训。对饮水安全标准、建设目标、建设思路、建设方式、实施政策、办事流程等政策进行广泛宣讲,对农村管水模式、工程技术要求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全面培训,统一印发相关惠民政策宣传资料,并现场接受群众咨询。明确目标内容和完成时限,实行日常巡查指导、每周进度排序、定期抽查通报和年度奖优罚懒等制度,强化沟通协调,严格监督管理,切实保障了项目有序推进。
二、健全管护机制,保障供水工程高效使用。 一是 明确工程运营权属。工程竣工验收后及时办理移交手续,将大集中供水工程移交给农村供水管理公司,将小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移交给工程所在地的村(居)委会,并进一步明晰工程产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出台《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明确水务、环保、卫计等相关部门监管职能职责,明确了供水企业、乡镇、村社、用水户管护责任并签订《农村供水管理责任书》,将农村供水管理纳入乡镇、村年终目标考评。 二是 完善工程管护体系。对较大的集中供水工程,按照专业化管理的相关要求,依托农村供水管理公司,落实专业维修队伍和养护人员,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实现“24小时安全供水,管网维修时区域停水时间不超过2小时”的目标。对较小的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采取村民一事一议,委托有专业能力的水务公司或个体户提供维修服务,实现维修、管护服务的社会化、专业化。 三是 实现生产管理信息化。在健全水厂运行制度,保障规范生产、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对日处理能力200方以上的供水工程建立农村饮水安全集中供水工程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水源取水点、制水流程和工程设施等在线监控,同时全部实现自动化加药、消毒,使水质处理科学化、精准化。对日处理能力1000方以上的水厂安装快速检测设备,实现水质在线快速检测。大力推广磁卡智能水表运用,所有乡镇场镇建立智能收费系统,减少运营成本,方便用水群众。
三、创新运营机制,保障供水工程长效运行。 一是 推行“限价水费+财政补贴”的收费模式。全区统一出台《农村供水工程运营办法》,实行农村供水电价按居民生活用电电价计算、供水水价不得高于3元/方的农村供水惠民政策,对高于3元/方的供水成本支出,其差额部分由区财政补贴供水单位,2016、2017年度财政补贴农村供水300余万元。 二是 实行“公司+村委会”的运营模式。针对大集中供水工程,供水公司只收取70%的水费,作为大集中供水工程和主管网的维护费、制水成本和人员工资,余下30%的水费由村级管水单位收取,作为支管网、蓄水池、入户管网的维护费和村级管水人员的误工补助。 三是 实行“村委会+用户”的管水模式。针对小集中供水工程和分散供水工程,村委会通过村民一事一议确定基本水费和计量水价,其水费收入作为制水成本、管网维护费和管水人员的误工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