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失地农民到技术精英—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服务社会的创新之路

04.12.2014  10:16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是现代高校的四大职能。前两项对于许多高校来说是好做到的,但如何通过理念创新、模式创新、依靠高校的自身实力与资源整合的基础上,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形式的服务活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是许多高校面临的现实的难题。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职院校,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本土高技能型人才,以专业优势、科研成果帮助区域内企业实现产业转型、技术提升外,近年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还整合校内资源,以“女红项目家庭工坊”的形式帮助当地失地农民成功实现就业。 现就职于成都龙泉驿同安镇女红坊邹晓玲就是标榜学院家庭工坊项目的受益者之一。14年前刚19岁邹晓玲中专毕业,学幼师的她想找一个体制内的工作却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数次碰壁后让初出职场的她十分着急。一方面是作为独女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支柱,座落在同安镇的老房子和土地刚被征用失去了土地对于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生活的人来说,意味着失去了生活的来源。正在犯愁时,一位同乡的话“落户当地的标榜学院校内企业正在招工”。抱着试试的态度。邹晓玲来到了标榜。这一干就是14年,14年里,她从一名普通员工到工厂的技术骨干再晋升为项目组长,从一尺的操作台到三尺讲台,邹晓玲说她从未想过自己所掌握的“假发钩织技术”是中国少有人会的技能,并且有一天凭着这门手艺她站在讲台上为大学生讲课。 如今的她从刚进工厂时的自卑到今天的自信大方,从当初的不情愿到今天视工厂如家,很享受现在的生活和工作,这一切是因为做了一个正确的选择-“不出远门、选择家乡就业”。 像邹晓玲这样想法的并不止一人。在标榜女红坊90%都是当地的失地妇女,年龄大、学历低曾成为她们求职路上的拦路虎。没有一技之长,也没有较好的文凭想到沿海城市去“打工”谈何容易,同时远离家乡,孩子和父母又没有人照顾。如今已在女红坊工作8年的曾成军高兴地说,从失地农民到技术骨干,“现在的收入和生活并不比到沿海打工差”。 在高校服务社会,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探索路上,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以“女红项目家庭工坊 灵活就业”的形式搭建就业平台。通过对当地失地农民开展集中培训、技术传授让他们掌握一门技艺,有了技艺就有了收入又照顾了家庭。同时,工厂还为大家购买了“五险一金”,解决了当地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如今,同安镇当地的失地妇女抢着到标榜的女红坊上班。 “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时代进程中的社会问题在这里也得以了缓解。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也被当地政府授予了“龙泉驿区妇联居家灵活就业示范基地”、“女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 谈到现在的工作,邹晓玲脸上流露着幸福的笑容。她说,学院提供的灵活就业不仅让她收获了技能与财富,更收获了自信与乐观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