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小马云”变成马戏团的“猴子”
范小勤本身并没有表达能力,也没有才艺和亮点,除了长相的特征和怪诞的行为之外,毫无卖点。而兜售一个儿童的不足,这和马戏团兜售猴子有什么区别?
据媒体报道,因与马云“撞脸”,江西吉安永丰县9岁儿童范小勤在网络上迅速爆红。“小马云”范小勤走红之后,传言其得到商业追逐,已被“签约”,遭到范小勤父亲的否认。近日,一男子与范小勤的直播再次被质疑炒作,相关讨论愈发热烈。
在互联网时代,贫穷的个体能够被网络发掘并放大,接受社会的资源支持。但是,商业力量暴力介入,试图利用范小勤做营销、做直播,将贫困的个体变成大众快速消费的对象,这对儿童的成长带来了相当大的风险。
据报道,“小马云”是典型的农村困难户,他的父亲因被蛇咬而截肢,母亲因小儿麻痹症影响智商,奶奶则患有老年痴呆症。全家人只有59岁的父亲有局限的劳动能力,却要养活和照顾全家人。在社会捐助介入以前,政府资助成为范家人的重要生活保障来源。
在范小勤的人生中,穷并不是最可怕的。除了家庭少量的产出之外,政府的救济能使范家人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是儿童的陪伴和教育,成了其最大的缺口。在镜头面前,范小勤不说话,表情呆滞,甚至有人认为他智力有问题。他11岁的哥哥,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
根据当前的研究,儿童时期的营养不良一定程度会影响智力发育,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却能决定儿童的成长。村里的其他人不爱和范小勤一起玩,其在社会上也处于被孤立状态。这种情况,纵使给他一座金山,又能如何。
如今,范小勤走红以后,一些爱心人士的捐赠也开始涌入,这有利于解决他们家的经济困难问题。但考虑到其家庭状况,就算有了足够的经济保障,也并不代表他能有更好的成长环境。
更为值得警惕的事情正在发生,一些企业赶到了当地,摆出捐赠的架势,然后拍完合影就走。这样走马观花式的慈善,真正的目的当然不在捐赠,而在于如何利用照片做借势营销。
如果仅仅是滥用儿童的肖像权也就罢了,正热的直播也开始介入。一位男子带着范小勤参与直播,并拉动网友捐款。据范父表示,主播将网友的捐款都给了范家。
贫困的问题,如果得不到传播的支持,就如同爆红之前的范家一样,只能沉默地在温饱线上挣扎生存,自生自灭。传播介入贫困,将家庭的状况让更多人知道,这是必要的。这个必要的前提,在于传播是为了解决这一家人的困境,而不是满足更多人的猎奇心理。
然而,目前的症结就在于,直播的内容究竟是什么,范小勤本身并没有表达能力,也没有才艺和亮点,除了长相的特征和怪诞的行为之外,毫无卖点。而兜售一个儿童的不足,这和马戏团兜售猴子有什么区别?
范小勤和其他贫困的个体,更需要发展的机会,成为一个健全的个体。面对这样的问题,更需要公益慈善行业的人参与和解决,但也不必苛求商业力量也参与到最终问题的解决中来。商业力量能带来更大的传播,以及更多的社会资源。但商业力量的介入,也需要恪守住不作恶的底线。在将范小勤的案例传播更广的同时,也能尊重到儿童的权利,而不仅仅是利用并放大缺陷的部分来博得一时的噱头。在镜头面前,如果范小勤仅仅是个供人参观的道具,被放大的怪诞只能让他得到更多的孤立,无助于让他融入社会之中正常成长。
但令人遗憾的是,种种迹象都表明不少商业力量正考虑如何短平快地利用好这样一个网络爆点,来将其变现。目前范小勤的父亲否认已经签下了商业合同,而一旦签下,则意味着范小勤被正式地兜售。
任何一个有尊严的人,都不应当被如此对待。面对贫困儿童,需要社会的关注,需要商业的支持,需要公益的介入,但一定不需要血腥的炒作。
□姚遥(公益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