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利州区以“水”为核心统筹农建谱新篇

04.12.2013  12:46

  万亩现代农业园区,星罗棋布的农民新村,田水电路四网配套,阡陌纵横四通八达。田成方,路成网,渠成链,树成行,菜成片,走进利州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幅产村互融的新农村美丽画卷。

  近年来,利州立足山区特色,按照“兴水建园壮产业、综合治山奔小康”的方略,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及新型城镇化进行有机结合,谱写出了一曲以“”为核心统筹农建的新篇章。

  一个格局,同步规划新蓝图

  一块块方正的田地里绿意葱茏,一条条崭新的堰渠蜿蜒田间,一座座别具一格的小洋楼点缀在茂林修竹中……12月3日,看着眼前越来越美的新村,利州区赤化镇司马村70多岁的何清华笑眯了眼。

  “还是政府规划得好,没想到我老汉这辈子还当一回农家乐‘老板’呢!”老人无不感慨地对记者说,三年前,司马村有八成的村民因为在贫瘠的土地里刨不出钱来而选择进城务工。三年后,村民都看着农村的农田水利等基础条件越来越好,种菜有水灌,卖菜家门口,农家乐里赚大钱,有八成的村民选择了在家创收。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利州区已累计投入6.22亿元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有更多的像何清华一样的农民受益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带来的福音。

  “新农村成了城里人休闲度假的好去处,也成就了农民的致富梦。这就是我们筑牢农建大格局的最终目的。”区委书记赵文峤说,近两年来,利州区坚持“全域规划、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的基本思路,立足高山地区、河谷走廊的区域特性,形成了“综合治山、兴水建园”的整体规划,构建了“政府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山水田林路园居综合治理”的农建大格局。同时,该区坚持以水为核心的农建工作与产业发展“三同步”,即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管理,通过建设水源工程、排灌渠系配套、土地改造整理、通村联组入户道路、保护生态环境等措施,为利州区建成全省现代城郊型都市农业强区夯实了发展基础。

  一面旗帜,“全域小康龙潭”先破题

  “以前我们这里是‘十坡九岭土瘠薄,十年九旱灾害多’,传统农业都难以为继,更不说建啥子产业园了。”12月3日,在龙潭乡建设瓜果博览园里务工的村民袁凤莲说:“现在大家跟城里人一样,住进了漂亮的小洋楼,有的做产业工人,有的开办农家乐,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以“产权制度促发展、自力更生求发展、统筹规划谋发展”综合治山奔小康的龙潭乡,示范片已投入2.5亿元,整治通村道路35.3公里、河道2.4公里、山坪塘35口、渠道16.2公里;新建拦水坝5座、蓄水池105口。建高标准农田2100亩,民居风貌改造305户。“一带五园”模式初步形成,园区内完成蔬菜种植800亩、果树种植800亩、金银花种植500亩。像蔬菜、水果这些特色经济产业,都是“吃水大户”,要是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建设村村支书李文兵乐呵呵地说:“明确‘七权’,大家伙就有了‘定心丸’,放活经营权,让土地流转起来规模经营,大家的收入就不断增加哦。

  一个核心,农建产生新效益

  “山上是我们的原料基地,山下是我们生产车间,周边村民是我们的产业工人。”12月3日,在大荣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里,种植加工油橄榄的业主林政亮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这里,首先看中的是这里完善的水利配套设施,园区整治水库1座,新建蓄水池98口、灌溉渠系26公里。

  建设总规模2.3万亩的大荣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将土地资源变为土地资本,不仅实现了“产村一体、三产相融”,更是让农民真正得实惠。这只是利州区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工作核心,带动全面小康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现代都市田园化、新型农村社区化“五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如今,五大农业园区推动一、二、三产业互动共融发展,以点成线、以线带面,纵深推进,持续做大“雪球”效应。大荣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木本油料加工企业2个,当地农民120余人进入企业当工人;赤化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引进了龙头企业2家,通过群众自主决策、自主实施、自主监管的“三自主”建设机制,充分发动群众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增加当地农民务工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按20%的速度递增,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现7156元,同比增长13.5%。记者 张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