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州区“五个坚持”推进农业现代化

13.06.2014  16:20

2007年以来,利州区委、区政府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以都市农业发展为方向,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目标,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相继建成龙潭畜牧产业园区、工农核桃产业园区、大荣木本油料产业园区、曙光、泥窝蔬菜产业园区,初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始终坚持规划引领不动摇。聘请有资质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进行专门设计,始终坚持“一个现代农业园区就是“一个文化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更是一个城乡统筹示范区、全面小康先行区”的规划理念。

 

始终坚持向改革要动力。按照“全确权、全登记,确实权,颁铁证,建机制、搭平台,全流动,壮产业“目标要求,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房屋所有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农村集体资产所有权和集体林权“七权”确权登记颁证。建立了区、乡、村(社区)三级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盘活农村土地、林地、房屋、小型水利设施等各类产权,通过出租、转让、入股、抵押、担保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19元,较2006年2835元增加了4684元,年增加669元,增长165.2%。

 

始终坚持现代技术装备农业。园区建设中无土栽培、家庭人工湿地技术、太阳能杀虫灯、智能温室大棚、光伏提灌站、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一体化中型农机(整地、作厢、覆膜)等一大批新技术、新设施得到推广并广泛应用。

 

始终坚持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支持工商与社会资本、种植大户、大学生纷纷到园区创业,在园区建设中引进了大量的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截至2013年底,累计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3家、市级17家、区级10家,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组织209个,其中省级示范农民合作组织4个、市级7个,发展专业大户2021个,家庭农场43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了组织带动群众从事农产品生产的主力军。

 

始终坚持培育农村新业态。大荣木本油料园区建立并推行入园业主与园区农户之间“四个保底”的利益保障机制。曙光园区建立并推行“社区化服务、入园就近就业、土地规模流转、股份合作建园、开办农家乐”的“五种”增收机制。龙潭、大石、工农和大荣木本油料园区三产联动、产村一体,曙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和赤化园区融入了大量的休闲观光和乡村旅游元素,新业态延长了产业链,促进了农村收入大幅度增长。

 

始终坚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农村行政村撤并建立新型农村社区,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推广“1+N”服务内容设置,以城乡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强化村(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龙潭乡界牌“1+8”社区管理新模式界牌模式被《四川日报》(2013年3月20日)头版头条推广。今年6月2日,赤化镇泥窝社区经验被央广网以封面文章形式专题报道并评价:“利州区的就地就近城镇化实践,保证农民的基本权益,让农民前有方向,后有退路,是一个比较好的探索,值得其它地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