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利州区为5838户贫困群众“私人定制”脱贫良策
广元市利州区赤化镇泥窝社区,产村相融勾画出农村新图景。 张玉洁 摄
□四川日报记者 李淼
找出真贫后,精准扶持最为关键。精准到户这“是后一公里”如何打通?对于全省来说,还是个亟待探索的难题。
今年2月,广元市利州区先行先试,拉直谁来扶、帮什么、怎么帮三大问号,率先启动“私人定制”式精准扶贫模式,一揽子制度设计和改革方案接踵出台。
在省扶贫移民局局长张谷看来,利州区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
A “谁来扶”最得力?精准责任,3000干部包带到户
眼瞅着就要采收上市,利州区龙潭乡曙光村贫困户张子奎发现,自家番茄叶子突然卷得厉害。“李区长,派人来看看喔!”电话那头是副区长李兴鸿。不久,农技员便送“医”上门,番茄安然无恙。如今,张子奎每天往城里市场运番茄。
贫困户给区长派任务?李兴鸿是张子奎的扶贫包带人,对这类“任务”早已习惯。
利州5838户贫困户,都有这样的得力帮手随时准备“出手”。
利州区区委书记赵文峤说,按传统方式抓扶贫,跑冒滴漏严重,短板永远补不齐。今年2月,启动了“3000干部包万户,带领群众奔小康”活动,干部主导精准扶贫,利州扶贫进入“私人定制”阶段。
“全区3109名干部总动员包带万户群众,尤其关注5838户贫困户。”利州区委常委殷扶炯介绍,此举将“滴灌管道”首次覆盖全区、铺到最前沿,成为突破扶贫“最后一公里”的最有力载体。
利州干部的电话号码不再是秘密——每个贫困户房墙上都有张“连心卡”,包带人的联系方式、帮扶内容,一目了然。
“高调挂牌帮扶,既是责任,更是压力,老百姓盯到的。”利州区扶贫移民局局长赵荣坦言。
压力来自精准责任:要求一年打基础,两年大变样,三年脱贫奔小康;一帮三年、梯次推进,对象不脱贫,责任不脱钩。“具体任务就‘四包一带’,包规划制定、信息传递、思想解放、感情联络,最终把大伙带出贫困线。”区政府办干部刘光志这样给包带户介绍自己的新“业务”。
干部人人参与、人人被考核、依据考核结果实行奖惩——利州包带干部考核办法已经出台。
7月11日,到包带户王孝金家“上班”走访的工农镇帮扶干部罗华章打趣:“我帮的给不给力,是奖是罚,全靠你打分。”
B “帮什么”最对路?精准规划,项目量身定制到户
“过去扶贫项目按乡按村漫灌式实施,雨过地皮湿,钱花不少,不见效果。”赵文峤认为,扶贫供给必须把准贫困户需求的“脉”。
利州由此创新确立个性化扶贫思路,即根据扶贫对象的个人意愿,精细规划,量身定扶持内容。“我想在镇上开个小商店,照顾娃娃读书,也有点收入。”当包带干部白刚向她征求意愿时,工农镇小岩村贫困户邵银莲很是诧异,这事我说了算?没想到,白刚很快找到门面并帮着赊货。小店欢欢喜喜开起来了。
找穷根,开“处方”,因户施策,成为利州扶贫关键词。殷扶烱介绍,“贫困户想干什么、能干什么、干什么能见效”是方向,“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工则工”是原则,通过“群众自己提、干部帮助想”,4100多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完成产业发展规划编制,残疾贫困户则瞄准基本生活困难。
荣山镇太山村贾万贵因地制宜搞起食用菌,张子奎则利用自身技术边种菜边修起摩托车,光修车收入近2000元。
记者发现,包带内容五花八门,罕有雷同。张家3头猪、50株核桃,隔壁李家也许就是5头猪、30株核桃。“这就是‘私人定制’,项目要量身定制。”赵荣表示。
80个贫困村还与80个部门点对点衔接,哪个部门帮哪个村,也是按“缺啥补啥”,重点帮扶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宝轮镇左家村交通设施落后,就安排区交通局包带。短短两个月,4公里水泥路就畅通山乡。
7月11日一早,曙光村贫困户程德远抓起电话就急得直哭:农业局送的50只鸡苗给野狗咬死完了!“别急!你还有3000元特惠资金备着呢,3天内给你补齐鸡苗!”包带干部一边宽慰,一边请村主任陪程德远去市场挑鸡苗,然后到乡财政所报账。
让程德远破涕为笑的特惠资金是利州精准扶贫机制的核心创新措施。区财政每年安排600万元,按3000元/户标准直补给已明确产业发展规划的建卡贫困户,每年补助2000户,三年惠及全部贫困户。这3000元只能由一般干部用于产业为主的帮扶,县级干部和部门街道不得使用。目前,这笔钱已撬动部门投入2000余万元,农户自主投入达300余万元。
“贫困户当前最缺的就是发展自己做得了、有收益项目的启动资金。”赵文峤觉得,给群众一颗希望“火种”,极有必要。
扶贫正成为利州各种资金和改革创新汇聚的洼地——不低于年度涉农资金的30%和不低于年度财政收入增长总资金的30%,直接投向贫困村、贫困户,优先解决最紧迫问题;每年安排50万元专项资金对贫困户产业贷款全额贴息,贴息期限与产业见效周期同步;政府出资组建担保公司为产业贷款全额担保;引导社会扶贫资源1400万元投入帮扶……“将精准扶贫和干部帮扶机制结合点对点长效帮扶,探索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撬动各类资金整合投入,有效引入社会力量参与,细化扶贫开发责任推动县级考核机制深化等等,利州扶贫经验已成体系,符合实际,卓有成效。”张谷希望,利州有望为全省乃至全国扶贫开发探索一种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