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驱动四川转型升级 今年高新产业产值将达1.2万亿

07.07.2014  10:22

制图/卢浩

6月 25日,第19届中国西部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在成都开展。成都本土企业研发的现代农业收割机引人注目。 四川日报记者 衡昌辉 摄

□四川日报记者 张岚

7月4日,11张科技攻关的“英雄帖”,从位于攀西大裂谷的安宁河平原发出,“收件人”是全球各地一流的科研机构。当天,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启动首批科技攻关项目面向全球招标。

对科技创新怀有热望的,何止攀西。一年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巴蜀大地上激荡出无穷动力: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科技城科技博览会,签约金额达425.2亿元;两项发明专利获中国专利金奖……

从要素驱动迈向创新驱动,四川正加快推进发展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加快推动全省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以科技创新拓市场空间

企业成四川“智造”的生力军

不仅要自己研发,下一步我们要寻求跟飞利浦和欧司朗的技术合作,就像英特尔的CPU一样,嵌入巨头的产品。”7月3日,四川新力光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立,正忙着准备迎接来自欧洲的客商。日前,在成都高新区组织的科技型企业“欧洲行”活动中,新力光源以其全球领先的“新一代交流LED照明技术”,吸引了海外市场的注意。

十多年如一日坚持技术创新,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投入研发。新力光源从一家四川本土企业,成长为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供应商。下一步,公司还将谋求在德国汉堡建研发中心。

凭借全国乃至全球一流的技术实力,获得自身发展和巨头青睐的川企,不只新力光源一家。

5月底,二重承担的“800MN大型模锻压机研制”项目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目成功研制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模锻压机,填补了国内外750MN以上大型模锻压机的空白;6月初,新筑路桥与有轨电车行业世界排名前三的西门子签订合作协议,双方将设立联合技术中心,共同开展电气系统集成技术与产品研发;6月26日,宝马集团百年来首次授权体系外企业生产的最新型、最先进发动机,正式从绵阳新晨动力的车间下线。

如此生动的创新局面,与2013年6月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个文件密切相关。当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提出要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到2020年把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提高到1.5%。

此前的数据是:2012年,四川省大中型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0.61%;而全国是1.16%。

作为西部科教资源大省的四川,一方面拥有普通高等院校超过100所,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160多个,各类专业科技人员超过30万人,另一方面却在整体创新实力上,和东部有较大差距,原因之一即在于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太薄弱。

以市场为导向,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成为当务之急。2013年,全省遴选了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企业高水平研发机构,在企业建成130余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等研发机构。积极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同筹建了轨道交通、数字家庭等10家产业技术研究院,新增钒钛、泡菜等2家国家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截至目前,我省已培育创新型企业超过1500家,新增科技型企业达到2100家,重大科技项目70%以上由企业牵头实施。预计2014年全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的投入比例可达到51%。

培育高新企业和高新区建设

今年高新产业总产值欲达12000亿元

我们是做中药材销售起家的,但现在要进军修复创面的高端技术,下一步将引进全球先进的生产线。”7月2日,四川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介绍这家本土药企的最新动向。

沿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一路上行,好医生的“转身”暗合经济发展规律。从企业放大到全省,四川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也要靠创新加以突破,通过转型发展从根本上进行化解。

2013年,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宏观背景下,四川高新技术产业逆势上扬,总产值突破万亿,达到10341.7亿元,继续居西部首位。

到去年末,全省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的25.8%,较上年同期提高2.9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日益凸显。

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优化,好中求快、进中求优。在扮靓全省工业经济大盘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内部也在改变。

看行业,先进制造、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领域发展进一步提速。产业的发展质量,由市场上的产品体现。2013年,我省培育的502个战略性新兴产品,累计实现产值3900亿元,利税450亿元。

看地方,全省21个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全面增长。15个市州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市州数量上比上年增加4个。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关键在于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在省科技厅厅长刘东看来,当前我省正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的重要阶段,科技创新和金融创新共同组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两大动力引擎。两者结合,可激发出巨大活力,释放四川丰富的科技资源潜能。

5月14日,200余家知名投资金融机构与800余家科技型企业,共赴第四届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共落实签约项目333个,总金额达169.65亿元。第一生产力与现代经济核心的碰撞,迸发出惊人的火花。

下一步,我省将以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区建设为抓手,继续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2014年,总产值将力争再上两个千亿台阶,达到12000亿元。

重点区域率先突破

全省崛起多点多极创新高地

到2020年,力争实现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1000亿元,初步建成带动全省、辐射西部、面向全国的创新驱动策源地。”6月28日,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的意见,并从人才、融资、土地等方面给出10条利好政策。未来的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有望成为四川乃至西部研发机构密度最大的区域。

而在此前一天,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确定将于今年10月16日—18日举行,场馆总面积比上届扩大一倍。

支持天府新区、绵阳科技城等先行先试,是将成都平原经济区建设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先导区的题中之义。而聚集了全省六成科研机构、八成高新技术产业,以及近九成研发投入和专利授权的成都平原经济区,不仅需要一马当“”发挥优势,走在前列,还要着力在“”上下功夫。

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于建玮认为,按照国际的创新驱动发展标准——科技进步贡献率70%以上,R&D(研究与开发)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20%以下,四川想要在2020年基本建成创新型四川,离不开强有力的引擎带动,更需要多个“高地”的崛起。近年来,攀枝花通过持续举办院士专家行活动借智借力打造钒钛产业,凉山州加快建设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三大科技洼地”;宜宾积极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自贡、泸州通过产业化基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南充市规划建设南充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广安、达州市积极加强川渝科技合作……

如今,在成都、绵阳、自贡、乐山4个高新区加快发展的基础上,新增攀枝花、泸州、广汉、德阳等4个省级高新区,2个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辐射带动各区域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