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培育“创新素养”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灵魂

18.12.2013  19:41

  日前,在四川三河职业学院EMT创意营销大赛的现场,由汽车工程系学生独立设计、精心制作的“八骏图”和“迎客松”分别被两家企业老总相中,并以8888元的“高价”成功交易,成为此次创意营销大赛的一道靓丽风景。该院相关负责人说:“我院一直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将学生的创新素养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12月17日 四川在线)

  “创意”一词,在信息化时代出现的频率比较高。何谓“创意”?创,即创新、创作、创造……意,即意识、观念、智慧、思维……“创新思维”在新课程理念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创新”是新时代教育的灵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精髓。

  职业学院培养的人才,是直接面向社会的,因此“创新素养”就显得更为关键。即将走向各个岗位的学子,能否适应突飞猛进的高科技时代的到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是否具有“创新思维”。一个企业、一个单位,要在社会大潮中破浪而行,不“创新”不行!新闻中所说的“创意营销大赛”正是学校顺应时代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一所普通高等院校能否走出辉煌的试金石。

  那么,是不是说,“创新”教育在职业学校才显得重要呢?非也!“创新”教育应从娃娃抓起,应从教育教学工作的细节抓起。

  面对新形势下的教育话题,很多人往往认为什么“创新”之类的东西是现在的专家学者们想出来的。其实,大家太高估他们了。“创新”教育,早在《论语》里,孔老夫子就作了精辟的描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孔子给教育工作者定下了一道“门槛”,那就是“创新”——在旧知识中寻找、发现、创造出新的“知识”,这是教师应该具备的起码“资质”。这说明,古人就知道社会发展的动力源自一代代人永不停息的“创新”。

  因此,无论是职业学校,还是义务教育学校,“创新”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新课程改革倡导教师们不能“教教材”,而要“用教材”,也就是要求老师做到“温故而知新”。教材里的内容是比较固定的系统性较强的“间接经验”,倘若教师只是呆板地、生硬的把这些“知识”灌输给学生,那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书呆子”,“成绩”再高,都是被社会淘汰的对象。

  在“创新”意识和素质教育的理念下,一个新的教学名词应运而生,那就是“新的生成”。一堂课,有没有“新的生成”,是新课改理念下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情况出现,有时就因为这些突然生成的教学环节,本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大放异彩,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往往还是自觉不自觉地要求学生以教师为中心,把他们的思维千方百计“引导”到教师或教学参考书所设计的答案上来。这样,也同样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何从“温故”中“知新”,如何将“意外”的情景转化为“新的生成”,如何将死板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融合起来,为现实生活服务,从而培育学生良好的“创新素养”,是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功。惟其如此,才能够在工作中把握住教育工作的“灵魂”,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