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四川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重点 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9月15日,国家发改委在解读《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时说,2015年第四季度,8个试点地区将结合本地实际,拿出具体的改革试验试点方案。具体到四川成德绵地区,将“着眼于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同时,在媒体的解读中,四川提出“构建成德绵协同创新共同体”的思路,为最终获批以成德绵为依托开展创新改革实验打下了基础。
省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副主席唐永进,曾作为成德绵创新驱动融合发展课题组的牵头人,对三市如何创新驱动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昨日,他接受了成都商报记者的专访。
“成德绵三市作为科技与产业集聚高地,是最有条件和基础进行创新驱动示范的区域。”在唐永进看来,成德绵三市具有科技与产业集聚配套、产业互联互补、合作已有基础、区域一体增强等独特突出特征。
强强联合 三地合作已有基础
8个改革试验区是如何确定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如此解读,“按照创新成果多、体制基础好、转型走在前、短期能突破和区域统筹布局的原则。”上述五个特点,也正是成德绵的优势所在。
成都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其中成都高新区是国家在西部布局的首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是国家级新区;绵阳是国家唯一的科技城;德阳是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
在此之前,成德绵合作已有相当基础。2000年省政府正式建立了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2009年成德绵三地签署了规划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成德绵又签订了劳动保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近年来,三地合作更加频繁,去年成都和德阳签署了同城化框架协议,实质性推动同城化合作先行先试;在绵阳召开的中国科技博览会,成德两地以主人翁姿态积极参与;中国(西部)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推进会在成都举办了四届,德绵两地也深度参与。
唐永进表示,成德绵如果能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实现共享资源、融合发展、协同创新,则能够有效防止资源错配,实现跨区域创新要素流动和聚集,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区域带来全新机遇。
科技和产业组合优势明显
“放眼全省,成德绵不仅集聚了产业经济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更具有科技与产业空间并存的组合优势。”成德绵集中了四川近三分之一的人口,近七成的科技力量,一半以上的工业经济实体。2014年,成德绵三市GDP总量超过14153亿元,占四川省GDP近一半。
唐永进通过多次调研提出,成德绵的独特优势,集中体现在科技与产业集中集聚上,“重新审视成德绵优势,不仅要看资源占有绝对数量,更要看资源要素在结构质量、要素匹配和空间组合上。”
资源要素的空间集聚组合,意味着经济的高密度和生产力的高集中,以及信息成本、交易成本、空间运输成本等的节约,从而提升区域经济空间价值和竞争力。这也是成德绵劳动生产率和经济质量效益好于全省的重要原因。
成德绵突出的科研实力更是不容小觑。来自唐永进的调研数据,在川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成德绵就集中了11个。在川博士后工作站60个,成德绵拥有47个。在全省确定的五大成长型产业56个项目中,成德绵达18个。
军民深度融合
三地基础雄厚
“成德绵布局了大量军事工业,这些工业企业间,形成了产业产品上下链接、产业间相互补充关联。”唐永进举例说,如成都电子元器件工厂,主要为绵阳的电子产品企业提供零部件;德阳的重装业,为包括成都在内的机械制造业机电产品提供支持,“推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在军工与民企的融合。”
目前,成都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机械、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光电光伏、生物医药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德阳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发电设备产量世界第一,石油钻机出口全国第一。绵阳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以冶金机械、材料及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产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三地产业互补性强的特征日益明显。”
那么,三地该如何推进全面创新?唐永进认为,第一是应建立创新服务平台。把成德绵地区建设成为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科研机构和高校为创新源泉和后盾、以中介机构和科技园区为纽带、以各类科技创新组织为支撑的有机整体。第二是突出高端产业。重点打造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服务业聚集区,形成多条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发展后劲强的产业生态链。第三是关键共性技术。围绕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技术需求,实施一批重大自主创新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