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扶贫模式 助贫困群众增收

18.08.2016  12:37

 

  金口河区永胜乡大坪村属于高山贫困村,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这里气候环境恶劣,交通条件不便,过去村民们主要靠传统种养殖业为生,经济发展缓慢。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增加,村民老龄化趋势明显,土地闲置严重。如何将土地盘活,将扶贫资金用活,成为村两委着力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走出这一困境,该村因地制宜,坚持产业扶贫的主导思想,通过变“项目资金”为“扶贫基金”的扶贫模式,结合“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精准扶贫的新路子。

  “以前我们大坪村扶贫资金主要是用来输血式发展,给农户买鸡、猪来喂,再买些化肥。”该村支部书记张丰奎日前接受笔者采访时介绍说,猪喂肥以后,吃的吃,卖的卖,第二年又变穷了。为了变输血帮扶为造血帮扶,提升自我“造血”能力,从2015年开始,大坪村村两委结合扶贫对象老弱病残的实际情况,按照“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思路,优先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将扶贫项目资金作为脱贫发展基金,再把脱贫发展基金变为股金投入到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建立脱贫发展基金“滚雪球”机制,让扶贫资金持续发酵,并通过土地流转,优先安排贫困户务工,使缺乏劳动力和缺乏经济实体的困难群众获得固定收入。

  “现在是造血式扶贫,采用‘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既可以增加贫困户土地流转的收入,又可以增加贫困户的务工收入,每户还可以增加不低于1000元的分红收入。”张丰奎告诉笔者。“我每天都有活干,干得多挣得多。”张顺莲是大坪村的精准扶贫户之一,58岁的她现在不但能在自己家门口实现务工,而且每月还能领到2000多元的工资,她感到非常满意。

  据了解,自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建立以来,该村已投入脱贫发展基金5万元,建成脱贫攻坚示范基地1个,辐射建档立卡贫困户22户,有效解决了他们缺资金、缺技术、缺销路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依托合作社扩大基地规模,风险由合作社承担,贫困户持续增加分红金额,实现全村群众齐奔小康的目标。”张丰奎说,根据规划,该村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实现家家有基地,户户有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