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能力四环节:继承→吸收→发展→创新
●成为创新人才四要素:好奇心、想象力、创新欲、敢向权威挑战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近日成都工业学院(原成都电子高专)举行的“百年校庆学术讲坛”上,一问激起千层浪,不少教育、科技界享有盛誉的专家学者纷纷就此论剑,达成共识:高校只有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科学思维的训练、有效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保障和牵引,经过继承、吸收、发展和创新四个环节,才能让学生形成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激情、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成果。
不能只盯眼前继承才能创新
“高新科技、发明创造,不是只盯到眼前想出来的,而是理论、实践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期从事物理教学、引力宇宙论、非线性与量子光学研究的华中科技大学李元杰教授说,大学生要经过继承、吸收、发展和创新四个环节,才能获得足够的创新能力。“四个环节中,继承尤其不能忘记,只有继承才能创新。”李元杰进一步阐释,中国5000多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人类社会数千年源源不断的历史文化积淀,都是大学生应该继承的、吸收的,在汗牛充栋的知识海洋中,大学要给大学生梳理、精选后,分门别类教给相关专业的学生,让他们掌握好基础课程,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受聘于国际国内10余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的李元杰特别提到理工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他认为老师要深入钻研和总结高等数学中的“数学思想”,现在数字化教学改革方兴未艾,各个领域的数字化浪潮此起彼伏,这无不是基于数学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掌握了‘数学思想’,很多东西就会一通百通。”
“山寨”不是创新要敢于挑战权威
“我们现在用电脑,觉得鼠标很普通,但鼠标却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从1968年问世以来,人们不断改进、创新,无线鼠标、光电鼠标出了几代,但真正由中国人升级换代的,没有。”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卡玛语气中有些遗憾,就目前全球IT新型产业来看,中国原创的引领世界潮流的产品甚少,国内更多处在代工的产业链条上,还有的是模仿、抄袭,被人称为“山寨”。“‘山寨’是取巧,是投机,不是真正的创新。”作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微波专家、国家重大基础科研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专项专家组成员,黄卡玛说,大学生要学会创新,一定要多去图书馆和实验室,“没有理论知识和实践实验积累,创新是不可能的。”
在黄卡玛看来,创新能力与智力没有必然联系,但大学生要真正成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几个要素,一是要有好奇心,对周遭世界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探究的兴趣;二是要有想象力,能够把现实世界中一些看似没有联系的事物、现象找出潜在联系;三是要有强烈的创新欲,不满足已有的发明已有的成果;四是敢于向权威挑战,创新无止境,没有东西可以一劳永逸,升级换代和颠覆性产品、理论都是现代社会的常态。
(向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