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新大国走向创新强国我们还缺什么?

15.05.2014  23:32

——官员学者热议自主创新

新华网北京5月15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徐蕊)尽管近年来我国在自主创新领域已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全球范围内我国仍不属于创新强国。如何让改革引领转型,让创新驱动发展,改变科技创新的诸多不平衡发展?在15日由经济日报社主办的第四届中国自主创新年会上,学者和官员展开讨论。

此间年会上发布的《2013自主创新年度报告》显示,我国创新资源短缺、投入不足的局面已经改变,全社会进入了科技创新的活跃期。2013年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1906亿元,占GDP的2.09%。国际科学论文数量居世界第二位,本国人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居世界首位和第二位。但我国无论是科技界还是产业界都存在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鼓励创新的体制机制还不到位。

我国科技创新存在诸多不平衡现象。目前民营企业在专利申请方面已经变成了主力军,其申请的专利占整个专利申请量的67%。国有企业仍有大量的潜力待开发,特别是前几年改制的各个部委所属的设计院、研究院,潜力还应得到充分发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表示。

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认为,科学进步、技术进步带来推动力,创新的本质是市场行为,所以创新需要有市场机制,科技的吸引力。他总结了创新驱动的五大特征:企业家推动、以人为本、先发优势、创新网络、品牌效益经济。

创新驱动关键还是来源于改革和转型。我国转型的三大阻力是路径依赖,政策体系,产生的利益集团和阻碍。”张来武说,要改革冲破这三大阻力,可能要再一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转型的突破口仍然是在现代农业和食品安全从田间到餐桌的融合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认为:“目前我国缺乏支持科技和经济结合的市场化创新环境。“科技和经济的结合是一个创新过程,优秀的科研成果研制出具有新功能,满足新要求的产品,那么融合创新要依靠市场的力量。

他认为,当前我国的市场化创新环境仍不完善,表现为以政府各个部门的项目主导的管理方式广泛存在,政府主导实施的技术创新工程、技术研发项目都是必要的,但是这种方式往往只能集中在少数高技术企业、少数高校、研究院所的研发人员。所以也难以唤醒全社会的创新热情,难以形成全社会创新万马奔腾的局面。

报告建议,要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加强顶层设计谋划长远发展,完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此外,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完善优化人才发展机制。

同时,年会评选表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格力电器等“2013十大创新型企业”和嫦娥三号任务团队、任正非等“2013十大创新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