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智慧 在成都“文化之心”集结

29.10.2013  17:32

    第三届“创意改变城市”论坛成功举行,共同助推锦江区创意文化产业跨越前行

    创意引导未来,广告改变生活。

    10月24日,第十四届西博会的系列活动之一的第三届 “创意改变城市”论坛在成都市锦江区拉开大幕。

    以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为蓝本,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省、市及锦江区相关领导,来自全国各地的文化创意产业界的重量级专家、企业家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交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战略和路径,为中西部地区文化创意产业促进城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出谋划策。

    打造成都“文化之心”,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领跑全市。

    锦江区在打造 “国内一流的现代化国际性生态型精品城区”过程中,以其自身特点和产业优势,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全区“1+4”主导产业之一加以发展。通过挖掘和传承历史文脉,创新和提升新兴文化,塑造了独具一格的人文气息。蓝顶艺术中心、许燎源现代设计艺术博物馆、梵木艺术馆、红星路35号……一批集结创意智慧的文化创意载体在成都不断成长。

    截至2012年底,锦江区已有文化创意企业1300余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达91.9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四川文化创意产业中心。

    创意智慧集结锦江,成都“文化之心”高位跳动。

    “文化之心”锦江区的创意之路

    探索以文化创意产业为特色的城区经济发展模式,锦江区早在2007年就尝试破题。“中心城区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发展水平高,但空间体量小,应该走也只能走‘精品城区’发展之路。”锦江区委书记周思源说,“精品城区”的产业选择,唯有瞄准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全球、全国比较优势和竞争能力的现代服务业。

    2007年以来,锦江区根据区情实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集中、集聚、集约化发展道路,确立了构建以总部经济为龙头,现代商贸为基础,金融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服务为新增长点的集聚化、高端化、国际化的“1+4”现代产业体系。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代服务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有效地解决了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推动了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全区正朝着建设成都文脉传承区、商贸文化繁荣区、文化产业引领区、现代艺术展示区、社区文化示范区,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的成都“文化之心”的奋斗目标不断前行。

    打造“文化之心”,创意先行。利用自身特点和产业优势,锦江区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知名文化创意产业机构和人士在此发展。

    2007年,文化创意产业被确定为锦江区的主导产业以来,在省、市领导的关心下,在省、市部门的工作指导和大力支持下,通过科学规划、载体建设、品牌培育、完善机制等系列举措,使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日渐成为锦江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按照打造成都文化创意产业“设计之心”的战略,锦江区选择了设计产业作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首要着力点,相继引进了全国顶尖的知名设计企业入住 ,充分挖掘该产业高端上的价值和特点,不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还有力助推了现代工业、休闲服务业等关联产业的发展。

    依托传统优势、紧扣时代机遇,锦江区还着力在数字出版和移动媒体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以申报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为目标,梯次启动了聚集多家省、市骨干出版传媒企业总部的锦江创意科技大厦、博瑞文化创意大厦、新华之星等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构建一个现代化出版传媒产业群。

    艺术原创与交易,则是另一着力点。在三圣花乡片区所在的生态商务区内,依托此处优美的生态环境对知名艺术家的吸引力,艺术创意资源不断聚集。比如引进了周春芽、何多苓等多位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当代艺术领军人物,自主建设了集生活、创作、展示、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楼宇聚落蓝顶艺术中心。

    创意产业引领“文化之心”崛起

    “文化创意产业在锦江区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中心城区探索集中、集聚、集约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创新驱动发展的过程。”锦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晓博表示,站在新的起点,锦江区继续坚持“创意改变城市”的理念,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完善服务平台建设,优化服务模式,加速实现红星路35号广告创意产业年均增长实现20%以上,至2016年,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占全区GDP中第三产业总额的18%以上,以文化创意产业的加快发展,推动城市的转型升级,最终实现将锦江区建设成为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的成都“文化之心”的奋斗目标。

    下一步如何走?锦江区已绘就路线图——

    顺势而为,走多核共兴发展道路。锦江区根据区域发展定位、现实基础和产业横向之间高度融合的特点,在产业发展空间上实施“”式布局,通过构建“一轴、四基地、多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布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不断发展,形成了以红星路为创意产业发展轴,锦江创意产业基地、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东部新城锦江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和三圣花乡艺术原创基地为重要发展载体,多个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坚持城市更新,走产城融合发展道路。产业发展必须与推动城市建设、促进城市更新有机融合,才能迸发出持续发展活力。

    顺应产业发展内在规律,走产业融合发展道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作用是价值传递,而价值传递的过程就是产业融合的过程。锦江区高度重视这一内在发展规律。一方面,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进天涯社区等国内知名信息服务企业,建立3D打印体验馆,健全完善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展示和传播交流平台,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与科技信息产业、家具制造产业的有机融合;另一方面,通过在4A景区三圣花乡打造艺术原创基地,建设许燎源博物馆、蓝顶艺术中心、岁月画廊等项目,有效促进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有机融合,带动了周边区域餐饮、休闲、娱乐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内生动力。

    同步播报

    广告巨头扎堆锦江

    在本届论坛上,锦江区举行了产业发展颁奖仪式和龙头企业签约仪式,锦江区政府和红星路35号创意产业园区分别获得了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示范奖和中国最具活力广告产业园区奖;美国艾奕康设计、日本GK设计集团、华道佳广告、大贺传媒股份等4家广告产业龙头企业也正式签约并入驻锦江区。

    专家声音

    锦江区实现了经济发展智能转型

    “2012年,锦江区文化创意产业占GDP比重达15.49%,而我们知道,北京也才12.3%,这充分说明锦江区已经完全步入后工业化时期,实现了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智能转型。

    ——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

    □锦宣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