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路上的青春赞歌

04.05.2015  14:25

  ——我省青年创业者扫描

  □本报记者 钟振宇

  她在千亩流转土地上推行有机种植,她创办的农业公司实现年利润150万元以上……她叫段丽丽,一位“80后”创业者。在5月3日揭晓的第十八届“四川青年五四奖章”名单中,她榜上有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巴蜀大地上,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城市楼宇,无论是菁菁校园还是孵化基地,处处活跃着像段丽丽一样的创业者身影。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标签:青年。

  无悔:我的青春我做主

  大学毕业走上创业路,段丽丽有一个浪漫的开始——电影《云中漫步》中诗情画意的葡萄园启发她选择了农业创业。背着家里人,她找朋友借钱租下30亩土地。创业初期,每天凌晨两三点,她就得起床蹬着三轮车骑行20多公里拉货卸货。

  近两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团省委、人社厅等部门举办各类创业大赛,播种创业激情的种子,引来各方力量“浇水施肥”,助推梦想“开花结果”。一批锐气十足的青年,是活跃其中的群体。

  电子科技大学学生周龙鹏一次次上台“PK”,和他的团队在四川省电子设计大赛、2014年“创青春”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多个奖项,并由此获得660万元天使投资和科研机构孵化金。日前,该团队推出的一款将手机照片输出到自行车车轮播放的产品完成内测,投资者名单上新增了永久自行车,并将上线众筹。

  坚强:大不了从头再来

  他们在前行的路上跌跌撞撞,却也在不知不觉间收获了成长。

  2014年,在德国完成环保专业研究生学业的27岁青年吴瀚回到了家乡成都,成立了一家环保工程公司,主营污水处理。

  起初,公司大量精力用在寻觅客户上,每人每天发5元餐费,办公室飘荡着方便面的味道。直到第一单生意降临,餐费才从5元提升到了15元。幸运的是,从前半年找客户,到有企业主动来电咨询,吴瀚创业初现曙光。

  等待创业者的有成功,也可能有挫折和失败。团省委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办公室调查显示,成立第一年,小企业的失败率在40%以上。

  1998年,17岁的何茂万从巴中来到北京,扛过沙、背过水泥。在创业之初,他先后遭遇两起交通事故,不仅赔了50多万元,两名“左膀右臂”事业助手也因车祸离他而去。面对工地近200人,他处理丧事、统筹工期,半个月瘦了15斤,最后顺利完工交付业主。通过打拼,他先后注册了自己的装饰公司,组建了五星级装修的足疗会所,开创了自主品牌的巴人火锅。在4月28日省政府驻京办举行的联谊活动中,何茂万登台分享成长经历,赢得台下200多名川籍青年的掌声。

  搏击:学习再学习

  芦山强烈地震刚过去两年,雅安市33岁的创业青年袁波创办的名山区皇赐甘茗茶厂,已经历过一场兴衰。

  2012年,袁波和妻子辞职学习茶叶加工技术,并回家乡兴办茶厂。生意刚刚走上正轨,强烈地震突然来袭,客商离开,茶叶价格一落千丈。但袁波没有焦躁,而是冷静分析:“香茶滞销原因除了地震之外,主要还是产品太大众化了,没有自己的特色。

  在雅安抗震救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服务中心指导下,他和妻子自己生产,摸索

  加工工艺。3个月时间里,他们吃住在车间,掌握了毛峰和香茶的加工技术,做出了特色产品。

  善于在学习思考中搏击市场,是青年创业者身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王淑娟就是这样一位创业者。汶川特大地震后,怀揣“返乡创业、带动致富”的梦想,她回乡走向了蜜蜂养殖和蜂蜜产品加工的创业之路。

  随着创业之路越走越远,王淑娟愈发感到知识和能力不足。她决定出国留学,2011年考入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她立即回乡继续蜂蜜事业。去年,王淑娟成立了网络服务有限公司,与阿里巴巴和淘宝网密切合作,申办了淘宝特色中国——青川馆,为增加农产品销售打通了一个优质的渠道。

  去年9月,王淑娟接受邀请,为阿里巴巴集团在美上市敲响了纽交所大钟。

  他们,用创业精彩,书写出一首青春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