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系列报道(三):逐梦青春——“渠文化”

10.11.2015  16:05

      编者按:目前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国家、政府及学校部门相继出台了有关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在这个大背景之下,我校也涌现出了许多为梦想拼搏的大学生创业团体,他们在这里生活、学习,也在这里用奋斗书写无悔青春。为此,新闻中心特别推出了创新创业系列人物报道,希望能够透过他们的故事,折射出我校师生在创新创业工作中 澎湃激情 不懈努力,同时也为更多希望加入到创新创业这股时代潮流中来的同学们提供一些前人的经验和帮助。

    “渠文化”是一个以彝族风格为主打的原创服装工作室,品牌名为“阿拉索什”,由2014级文学院的蒲彦君、哦子飞祖和西南交通大学的鲁骏驿创立。提起“渠文化”这个名字,蒲彦君说,“清塞通异,顺引成渠”是“渠文化”的核心理念,“渠”即是连接现代服饰与彝族文化之间的渠道之意,表示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的结合。


图为“渠文化”创业团队

    开创“渠文化”的想法最初来源于团队中的彝族同学哦子飞祖。他说:“我特别热爱彝族的文化和服饰,但现在除了重大的节日场合,很少有机会穿,平时穿又很不方便,显得太另类。”这多少让哦子飞祖有些失望。于是,他设想是否能把彝族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服饰中,这样既有潮流的特色,也能把彝族文化传播给大家。

    思想有多远就要走多远。迈入大学后,哦子飞祖就开始着手策划这个创意,并认识了另外两位志趣相投的负责人,三人一拍即合,成立了渠文化工作室。蒲彦君说,创业是一个团队的事,一个人干不成。所以工作室成立后的首要任务就是招贤纳士。但是因为创业之初,没有工资,工作室不成规模,徒有其名,所以并没有多少人愿意加入进来。他们联系了多个学院,去每个班级努力宣传,志同道合的人总是少数,嘲讽的却大有人在。但最终,还是加入了一些优秀的伙伴,工作团队才算建立起来。


图为“渠文化”设计的服装

    由于专业限制和经验缺乏,他们在创业的路上频频碰壁。对“渠文化”来说,怎样将设计好的服装生产出来是他们工作的重中之重。而生产服装又关系到适合的服装生产厂和成本问题。所以找到既满足要求,又价位合适的厂商很不容易。为此,他们联系过省内外很多服装生产厂,经过各方面综合对比再进行选择。但由于经验缺乏,他们还是吃了不少亏。他们遇到过交了订金却收不到货的情况。遇到这种情况,负责人说他们比较冷静,通过工商维权法律途径最终解决了问题。目前,“渠文化”的销售渠道主要通过淘宝和微商,并专门聘请了客服人员,但由于“阿加索什”这个品牌还不被大众熟知,所以销售并不是非常理想。为此,他们经常加班加点来策划销售方案,比如在高校招聘校园代理、建立微信公众号等。蒲彦君提到,他们经过统计发现高校中彝族学生的人数比例较大,所以他们产品的销售对象主要定位为在校大学生。目前他们已在西南民族大学、西昌学院等高校设立了校园代理及宣传点,这对热爱彝族母体文化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福利。此外,为了弥补服装行业知识和创业经验的不足,他们主动向服装学院和经管学院的同学请教,组织团队成员定期去图书馆和四川省创业中心学习,积极参加创业方面的讲座、沙龙和阿里巴巴双淘会。这位为他们后期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渠文化工作室设计的服饰样式多样,种类繁多,除了服装,还有帽子、手机套等产品,每一件产品的设计都有特定的文化底蕴,例如彝族特有的十月太阳历、阿姆尼惹诗文、图腾文化等,十分有特色。蒲彦君说,“阿拉索什”每季度都会更换不同主题,产品理念贴近生活,并且每次发布新主题之前都会建立客服体验群,让一部分人模拟消费者发表意见,以便完善产品设计。除此之外,他们非常重视客户反馈。蒲彦君说:“及时了解客户想法,我们才能更好地改进。”

    除了工作上的伙伴关系,私底下三人也成为了志趣相投的好友,周末经常一起跑步、爬山。当被问及今后的规划,蒲彦君说:“我们的目标是将工作室发展成公司,虽然这很难,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团队不断努力,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渠文化”设计的手机壳


“渠文化”设计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