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校长刘清友:看外边的世界之前,还是先读书吧

21.04.2015  22:21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江芸涵) 四川日报发起校长荐书活动非常好,这是一种文化自觉,也是媒体社会责任感的体现。”4月21日下午,“书香天府·校长荐书”大型活动的校园分享会走进西华大学。学校图书馆的阅览大厅内,校长刘清友与同学们面对面交流,一起分享读书的体会,共同诵读《飞鸟集》的诗篇。分享会上,刘清友还回答了四川日报微博微信、川报观察客户端的网友们的提问。对于最近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他的观点是“在我们出去看外边的世界之前,还是先读书吧!

通过阅读认识自己和世界

为什么荐书?刘清友用了一个比喻:我们身体饿了,会吃饭吃面包。同样,精神也需要滋养。书籍是精神的面包,唯有每天持续、充足地供给,人的精神才能得到健康发育。    

此次荐书,刘清友一共推荐了6本,是推荐书目最多的校长。刘清友坦言,想通过这6本书,告诉大家阅读的面要广,不要受学科专业的限制,开卷有益,要广泛阅读经典,通过阅读了解历史、现实、未来,认识自己和世界。

四川日报微博微信网友提问,校长最看重哪本推荐的书?“是《乡土中国》。要认识中国社会,认识中国人,不认识农民生活,不认识农村经济是不行的。我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很多人都有农村生活的经历,这本书可以帮我们将生活经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

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现实世界。”刘清友现场又给同学们荐书,比如吴敬琏的《中国经济改革二十讲》、韦森的《大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熊培云《自由在高处》《重新发现社会》都是很不错的认识中国经济社会的书籍。大家还可以多读文学书籍,文学作品也是大家了解现实社会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平凡的世界》《陆犯焉识》都可以帮助我们深入认识中国社会。

放下手机,不受打扰地打开书本

现在不少大学生,虽然没读纸质书,但每天通过电脑和手机在线看了很多东西,他们认为这也算一种阅读。对此,刘清友表示,他个人更喜欢纸质阅读。“闻着书本散发出的翰墨香是一种享受;看到自己感兴趣的观点还可以用笔加上批注。

在刘清友看来,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但不是成系统的知识;有计划地阅读书本,才能逐渐构建起我们的知识体系。“放下手机,不受打扰地打开书本,是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

刘清友建议同学们,不管通过什么方式阅读,都要一边读一边思考。一方面,跟着兴趣走,绕着问题来。另一方面,顺着读,反着想。大家读完书后掩卷深思,然后写读书笔记,将自己的感想记下来,这样进步会很快。

我从图书馆了解到,一年来在图书馆借书最多的同学借了191本,当然还有的同学一本书都没有借过。”刘清友引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话,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为学生和教师精神成长的书,那就是学校。“如果我们的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没有激发起阅读的兴趣,养成阅读的习惯,无论考多高的分数,教育都是失败的。高校是知识分子的聚集地,在全民阅读中起好示范引领作用,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读的书越多,行万里路收获越大

川报观察客户端的网友提问:古人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最近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更是把大家的视线从书本和工作转移到诗意和远方。请问刘校长怎么看?

刘清友说,每一个年轻人都应该有去看看外面世界的梦想,当然不一定以辞职为代价。世界这么大,我们难以走完;历史如此悠久,我们难以穿越,不读书如何了解世界?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对世界有深入全面的认识。而且,读书将提升我们的感受力,读的书越多,行万里路收获越大。不读书而只行万里路,那是邮差。

他还举例,春节到乡下走亲戚,看到农村的种种现象,如果读过《乡土中国》这类社会学的著作,认识就会更深刻。“读书可以提升我们的感受力和审美能力,当我们出去看世界时,会认识得更深,感受更丰富。所以,在我们出去看外边的世界之前,还是先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