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人均期望寿命达78.15岁 15分钟健康圈基本建成

30.07.2014  09:32

  成都市卫生局

  近年来,成都市围绕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以“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为改革重点,不断推进优质卫生资源城乡满覆盖,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标准和服务能力,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居民总体健康水平有效提升,2013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8.15岁。

   全域成都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合理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增长。全市医疗卫生机构7976个,其中医院497个。拥有三级医院39个并实现城乡居民1小时到达,位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基层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完成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并实现城乡居民全覆盖,15分钟健康圈基本建成。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3.2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3.6人,病床使用率93.2%,位居副省级城市前列或首位。

  基层卫生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市政府近年来投入上亿元资金开展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基层群众就近便捷享受优质卫生资源。目前65个重点镇和医疗服务人口较多的基层医疗机构均配备了数字影像设备(DR)、彩超和救护车等重点医疗设备;大力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示范创建工作,已建成国家级示范中心17个,省级示范中心58个,比例居副省级城市首位。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标准增至年人均40元。全市19个区(市)县146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了第三方医学检验,4个区(市)县32家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了集中阅片,有效提升了医疗资源的利用率及基层医学检验和影像服务能力。

  县级公立医院硬件设施不断提升。突出县级公立医院的区域医疗中心地位,强化医疗卫生三级服务体系龙头作用,近年来狠抓了县级公立医院的基础建设和硬件设施配备提升。共规划县级医疗机构建设项目14个(县人民医院8个、县中医医院4个、县精神病医院和县妇保院各1个),总建设规模429008平方米,总投资248928万元。

  社会力量办医潜能不断释放。有效释放社会办医潜能,丰富医疗服务市场。全市民营医疗机构5066个,占机构总数63.52%,民营医疗机构床位2.41万张,占床位总数的23.86%,提前实现国家卫计委提出的“到2015年达到20%”的目标。

  卫生信息化全域应用。实现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监管、综合管理、医保报账等五大业务应用信息系统市、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

   大胆探索

   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并严格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全市公益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现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上网采购率达100%。

  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36家县级公立医院全面取消药品加成并探索建立县级公立医院补偿新机制(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2014年,全市县级公立医院将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新津等7个区县被纳入全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

  试点推进全科医生制度。我市是全国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城市,目前已经组建了分工合作的全科医生服务团队2264个。积极推行防治结合的契约式服务,完成签约服务113.16万户,家庭覆盖率达23.9%。同时,积极探索构建分级诊疗的协作模式和建立服务导向的分配机制等。

  率先开展医师多点执业改革。作为全国3个医师多点执业改革试点省、市之一,率先实行“副高及正高职称医师申请多点执业注册无须经第一执业地点医疗机构同意”,有效地释放了医疗技术的市场活力,逐渐形成人才向基层回流,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型公立医疗机构的人才“虹吸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