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高考不如取消高校等级

25.03.2014  09:55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的高考。(3月23日《人民日报》)

  教育部的“分类高考”说,旨在更多、更好的选拔和培养出目前奇缺的技术技能型实用人才。

  而实用人才的难求,不是人才选择专业的问题,而是人为地将人才分成等级的封建劣根所致。千百年来,“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思想根深蒂固地控制着人们对人才的价值判断。

  当下,人们依旧以这样的思维路径依赖,将本是学术机构、教学机构、育人机构的大学,办成了政府的下属行政机构,划分为了国家重点 本科 院校、一类本科、985、211、二类本科、三类本科、 专科高职 、二级学院……

美国 学者曾指出:“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的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发明要大得多。”中国教育既然肩负着促进社会平等的使命,教育自身的平等,则是前提和基础,把高校分成等级,就意味着把学生分成了等级,把人才分成了等级,把劳动分成了等级,如此不公平、不公正的教育,又如去促进人才平等,劳动平等,社会平等,人类平等?

  高校分等级,是封建的劣根,“名校崇拜”导致 中小学 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的祸源,与公平正义,与改革开放,与人才需求而格格不入。因此,取消由政府钦定的重点大学对高分考生的垄断,取消按一本、二本、三本、专科顺序填报考志愿,取消“平行志愿投档”,实行同类学校联考联招制,让所有的大学向所有的学生公平开放,让学生任意填报志愿,让学生获得多次公平的选择机会,这样才能使学术型人才失去了趾高气昂的理由,实用型人才也没有了矮人三分的感觉。

  大学等级思维的魅影,促成了社会“等级崇拜”的序列化,当下,用人单位普遍存在“看人下菜碟”的现象,以人才出自几类大学而定岗位、定职务、定报酬。那些只能给人才贴上矮人三分标签的大学,只怕是在万般无奈之时,才会有人走进去。

  让教育部去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显然是强人所难。实用人才难求,是人才不平等的后果。因此,对中国教育改革,教育部当以刮毒疗伤,壮士断腕的决心,抛开高校的既得利益,根除等级劣根,还教育平等,学生平等、人才平等。

  “分类高考”所选拔出的好苗,栽在了不平等的土壤里,又岂能结出平等之果?

  因此,教育部实行“分类高考”不如取消高校等级。(长江网 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