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出租车服务调查:“高大上”的问候不如接地气的龙门阵
3月31日,双流国际机场T2航站楼接客的士排起了长队。
3月31日下午5点半,到了车辆高峰期,打车会变得很困难,的士不愿向城里开,害怕堵车,城里打车的人多,打不到车。
随着打车软件的兴起,的士车等待客人的情况也多了起来。(四川日报记者 田为 摄)
4月1日,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的新版《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正式实施。新《出租车运营服务规范》中推出了26项服务用语以及多项服务规定。对照新规,四川出租车服务的现状如何?能不能有效规范拼车?电招服务和打车软件比哪个更方便?本报记者选择三个地方,从三个角度反映新规带来的反响。 ——编者
A “高大上”的问候VS接地气的龙门阵
调查人:四川日报记者 任鸿 万瑶
调查地点:遂宁 达州
【新规点击】
出租车司机需佩戴服务标志,提倡说普通话,要会说26句中英文服务用语。
【记者体验】 “高大上”的问候少 亲切的乡音多
“很高兴为您服务”、“请系好安全带”、“请记住我的车牌号”、“您需要打开空调吗”等,新规中共为出租车司机制定了26条服务用语,将被推广到所有出租车司机。实际操作中,这些“高大上”的问候能否在四川接上地气?
“妹儿,走哪儿?”3月31日中午,记者在遂宁市嘉禾路招停了一辆出租车,司机操着遂宁话询问。记者用普通话回答:“遂宁市政府。”“你是外地人?”随后,司机开始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与记者聊起了天。“你到遂宁来做什么呢?”“遂宁是观音故里,有空一定要去广德寺、灵泉寺逛一下。”虽然没听到轻言细语的文明用语,但一路上,记者和司机聊得很开心。
在遂宁打车,记者经常听到的是出租车司机用熟悉亲切的乡音询问乘客,“美女,去哪儿”,“哥老倌,走哪里”。鲜有司机会用普通话讲“高兴为您服务”,新规中要求的26种文明用语,只有摁下计价器后,计价器会用汉英双语播报:“尊敬的乘客,欢迎乘坐本公司出租车,前排乘客请系好安全带。”
在达州,用“高大上”问候打招呼的的哥也罕见。3月31日下午,记者在达州市达巴路口招了一辆出租车前往西外。“每天说那么多客气话,还是累哟。”听记者问其是否知道新规,的哥刘志全认为实施起来还是有点难。
另一位的哥表示,出租车司机群体学历大多不高,“开出租车的大多是四五十岁的人了,有些人普通话都难说好,要他们学英语就更难了。”
【声音】热情不一定体现在标准化的语言上
谈及新规要求的26种文明用语,遂宁司机直言“HOLD不住。”
27岁的杨玲,是蓝宝石出租车公司一名年轻司机。“我倒是学过英语,也会说普通话,但那点水平确实也端不上台面。”在记者的要求下,杨玲说了几句简单的英语,但没说两句就不好意思地笑场了。“我开了十来年出租车了,载的基本都是四川本地人,遇到的外地人和外国人少。”45岁的出租车司机范军认为,和乘客说四川话,随意聊聊天比较自在,用普通话讲规定好的文明用语,有些别扭。
不仅是司机别扭,乘客也可能不习惯这种“高大上”的问候。“还是算了吧,‘椒盐’普通话听起来更恼火。”3月31日,准备坐火车去成都游玩的韩先生告诉记者,他认为出租车司机的文明和热情不一定体现在文明用语上。“只要司机能表现得亲切热情点,安全驾驶,就很文明了。”“提醒‘请系好安全带’还是很有必要的。”韩先生女朋友补充道。
也有市民为这些新规叫好。“不是说一定要说问候的话,有些的哥在车上随便抽烟,非常影响乘车环境。”达州市民胡鑫表示。“遂宁一直提倡出租车司机使用文明用语。”遂宁市运管处副处长张永洪表示,这是“文明城市”的基本要求之一,而且常说文明用语,司机的服务意识和素质也会有所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