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产业与乡村旅游碰撞出新火花——“农家乐”耍够了 来“艺家乐”吧
著名作家牛放和他妻子唐蔓琳改造的古香古色的“子曰书院”。本报记者 吴晓彤 摄
因一档综艺节目的热播,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重新成了年轻人心目中的“网红”。
“以前觉得三圣乡就是父母喝茶打麻将的地方,没想到现在变化这么大了。”10月29日,王靖雯及一众好友来到三圣乡农居景区内的“读花听草”,断垣墙、城堡剪影栅栏、鸟笼屋、橡木拼花桌等充满文艺范儿的设计,让这群年轻人赞赏不已。
融合乡村旅游与文创产业,当前,一批“艺术农家乐”正在三圣乡迅速崛起,形成一种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新模式。
A
花乡新面貌
美学情调落地生根
在幸福梅林的幸福路旁,记者找到了在网络上“爆红”的民宿“隐约”。竹墙围成的院落清新禅意,一棵参天大树居于中央,院内伫立着两栋极具设计感的楼房,一层的玻璃房是音乐书吧,两层的主楼是餐厅和住宿。
“隐约”的主人是两个80后:苏德刚和温紫寒。虽然才开业,但“隐约”可不是新生儿,其前身“水香”是一家农家乐,由温紫寒的妈妈经营了十年,一度生意红火。但近几年,困境逐渐显现。
受困的也不光是当年的“水香”。“由于设施陈旧和同质化严重,不少农家乐利润越来越薄。”成都三圣街道办事处景区综合科科长李国太说,2012年以前当地差不多有280家农家乐,2012年减少了60余家。
“传统农家乐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为避免慢性死亡,我们选择了改变。”温紫寒说,“隐约”做的是院落文化,融合美食、美宿和美学;设计由苏德刚一手完成,仅有四间客房,主题不同,朴实极简,硬件却比肩星级酒店。
另一边的拙木·生活,是一个集制作、设计、展示为一体的木艺创意设计工作室。“耍了这么多年的农家乐,喝茶、吃饭、打牌老三样实在吸引不了我了。”正在拙木·生活鉴宝品茶的陈先生告诉记者,能在乡间野趣中找到艺术享受,也是别有一番风味。
从“水香”到“隐约”,三圣乡越来越多农家乐“改头换面”。据李国太介绍,这种涉及雕塑、国学、音乐、家具设计等门类的“艺术农家乐”,已有40余家在当地落地生根。
B
花乡新居民
为“艺家乐”注入灵魂
2014年12月,著名作家牛放和他的妻子、散文诗人唐蔓琳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将红砂村一处民居改造成一座古香古色的川西院落,取名“子曰书院”,过上了晴耕雨读的生活。
慕名而来的还有成都清源际艺术中心创始人刘海波。2013年底,有着10年艺术村营运经验的刘海波在三圣花乡找到一处民房,动手“打造国际艺术家驻留基地”。他说,清源际有27间可同时容纳多名艺术家进行创作和住宿的工作室,这是“西南少有”。而他的书柜放着的厚厚一叠资料,已经写满了今年清源际全年艺术交流活动与展览计划。他希望吸引多国艺术家驻蓉创作,并融入成都生活。
清源际、蓝顶艺术区、画意村……越来越多的文创产业从业者投身这片土地,带来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对生活的态度,也推动着传统农家乐转变。李国太形容他们是“艺家乐”的魂,“通过他们提供基础和资源,才让这片区域形成气候。”
据介绍,为了推动越来越多的“农家乐”重新寻找市场定位,锦江区政府已在努力:一方面,组织农家乐业主到台湾、温州、大理等实地考察和学习;另一方面,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鼓励他们为当地从业者开展培训。同时,“新居民”们也积极参与推动,“比如‘何去’会定期举办茶道培训班,邀请当地年轻人参加,增加他们的就业技能。”除此以外,景区管理局还成立专项资金,引导艺术机构改革创新和更多文艺人才来此创业。
不过,在刘海波等“新居民”们眼中,三圣乡仍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不少小路还没有路灯,一到周末小路也拥挤不堪,无法停车。对此李国太介绍说,针对增加停车位、扩路、安路灯、更换指示牌等,景区管理局正在不断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