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次出土西汉简牍 部分可能是失传中医经典

17.12.2013  13:11

  12月16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此前发现的4座汉墓中发掘出大量木牍和竹简,这是四川首次出土西汉简牍,部分竹简极有可能是失传的中医扁鹊学派经典书籍,为中医发展史研究的重大发现。
  这4座汉墓是在成都地铁3号线天回镇建设工地发现的,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去年7月至今年8月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现50枚木牍和920支竹简。初步分析,木牍内容分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整理后的竹简可分为9部医书,涉及医、药、经脉以及医马等内容。墓葬中还出土了完整的人体经穴髹漆人像,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完整的人体医学模型,对于揭开中华医学经脉针灸理论起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织机模型。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

成都天回镇藏着大秘密
 

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一处俗称“老官山”的地方,因修建地铁3号线,4座汉墓被考古队员发现。12月16日,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公布考古发掘成果:出土的织机模型根据一起被发现的15个木俑的比例进行推测,真实的织机有两三米高,与唐代出现的花楼机不相上下。成都博物院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肖璘透露,修复后的蜀锦织机模型和粉彩木俑将有望在成都博物院新馆中展出。


    发现:蜀锦织机个头大

发掘领队谢涛还记得,当揭开最大的2号墓上的泥土时,一座竖穴土坑木椁墓出现在考古队员眼前。与其他墓葬不同,土圹内的髹漆木椁的椁板上铺着一张大大的棕垫,“这还是第一次在四川发现”。
  这是一座带底箱的墓葬,在全国非常少见,考古人员在其中发现了4部织机模型。经专家辨认,确定为蜀锦提花织机模型。根据随之出土的15个木俑的比例进行推测,真实的织机有两三米高,与唐代出现的花楼机不相上下,为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此前,在四川只出土过两个斜口织机的实物,这么复杂的织机模型还是首次发现。
  15个木俑也与众不同,胸前均有铭文,专家推测应是各个工人的分工。其中,一个木俑的服饰最特殊,推测应该是管理者。棺内,考古队员发现一具人骨,鉴定为50岁左右的女性,一枚刻有“万氏奴”的印章标志着她的身份。
  在1号墓中,考古队员发现漆器残片上有“景氏”铭文。谢涛说,文献记载,景氏曾是楚国的望族之一,西汉初年迁至关中一带,后有一支入迁蜀地。“墓主或许与此有关”。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章华告诉记者,椁板上铺棕垫、随葬大量漆器、木器,这些都是楚文化色彩。那么,这4座墓葬是景氏的家族墓吗?“目前还不能确定”。根据物探,此地可能还有墓葬群。
  而木牍、竹简和漆木器能完好保存,与4座墓葬的地理环境和木椁结构有关。墓葬所在的丘陵地带为黄黏土,不太容易渗水。墓葬与地下的岩石层接近,渗水的可能性也比较小。土坑内的木椁,全部是榫卯结构镶嵌而成,外面包裹着青膏泥,椁板是50厘米厚的楠木。这些都很好地使内部随葬品处于饱水状况,与空气隔绝,一般不会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