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回镇汉墓群出土医简 医学价值远超马王堆
四川在线记者 郑其
成都天回镇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大量西汉简牍究竟是什么内容?其中的920支竹简所涉及的中医学内容,和现在的药方有何区别?
昨日,负责此次简牍识读工作的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武家壁揭晓了部分答案。他认为,扁鹊是医方祖师,且以诊脉闻名。此次出土的《五色脉诊》等医书,极可能是扁鹊学派的经典。而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历史文献研究员和中浚则认为,这批医简在医学史上的价值,远远高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
说药材
2000多年前,川中药入药已经“流行”
川芎、川椒、川防风……这些比较常见的中药材对大众并不陌生,可是,知道它们在多少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一张张中医药方中吗?
昨日,荆州文保中心研究员武家壁用白话文“翻译”了“老官山”汉墓竹简中的10部医书大致内容和部分原文。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竹简共有920支,其中736支的内容涉及为患者诊脉、病因病理等内容,根据竹简长度、摆放位置等依据,专家将这736支竹简内容初步整理为9部医书。这9部医书除了《五色诊脉》留有书名外,其外几部书,专家则根据内容将其暂定为《敝昔医论》、《脉死候》、《六十病方》、《尺简》、《病源》、《经脉书》、《诸病症候》、《脉数》。
“《六十病方》总共有200支药方简,共有药方60条。”武家壁说,60条药方涉及内科、外科、皮肤科、妇科以及针灸等方面。“药方中,罗列有治疗病症的药材的使用量。我们注意到,药材中不时有蜀椒这些川中药出现。”成都中医大博导、中医历史文献研究员和中浚说,在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里,药单上也有着蜀椒、川防风等川中药的存在。“‘老官山’汉简里的《六十病方》中‘蜀椒’等川中药的出现,就更一步印证了早在西汉初年,川中药就已经普遍入药治病了。”
研药方
《医马书》部分摘要:“尽入马鼻……以药灌鼻中”,该书涉及医马内容,此外还有“马舞”(即“马操”)。
除了9部专门针对患者症病治疗的医简外,在另一处还单独存放有184支竹简。竹简所写内容仍然是医书,不同的是治疗对象是马匹,被专家们暂命名为《医马书》。
武家壁说,此前马王堆汉墓曾出土过《相马经》,内容主要是关于相马的理论,“老官山”医简针对马生病的症状及如何治疗,“医简上的语言(见上述摘要)用白话文译过来就是说,马生病发出嘶鸣声,上颚有肿块,美食放在眼前,只能闻,而无法食用,可以用药灌入鼻中。”
除了汤药以外,《医马书》里还包括膏药类的敷剂,“在《医马书》医简里,还有一段描写经络的简短叙述,但因为是残简,语句并不完整,所以我们认为这句话是否指的是马匹的经络,目前无法肯定。”武家壁说,关于医马的书籍此次也是我国首次发现,其经络学说更没有听过,该医简是研究我国动物学、畜牧学的重要古代文献。
风寒感冒,西汉用的是这个方子
《六十病方》八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防)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桂)十分,薑(姜)六分,皆冶合。
在此次出土的《六十病方》里,共有药方60个,包括“题名简”“药方简”。题号第八的医简为治风的药方(见上述),这是古人治什么病的药方呢?
针对这一“治风”药方,成都中医名医馆的曾上劼副教授认真通读后表示,这是一个温中理虚的方法。“根据药方上罗列的药来看,蜀椒味辛、性温,具有很好的温通散寒,除湿止痛作用。方(防)风味辛、性微温,有祛风解表的作用。姜和细辛也有着解表散寒、祛风止痛、温肺、通窍的作用。”
在曾上劼看来,这个药方所治之风,应该是挟有寒邪的虚风。同时他表示,与该药方相对应的是东汉时期《伤寒论》中的建中汤和桂枝汤,较为接近。
和中浚表示,此次出土医简里所涉及的治风等药方,其中某些药物目前仍在使用,如蜀椒、桂枝、姜、细辛等,“这也说明,在西汉初年左右,当时的中医已经具有一定基础和理论框架。”
■专家观点
武家璧认为,出土竹简中有《敝昔医论》,而“敝昔”(昔读“挫”)在古代就是“扁鹊”的同音通假字,因此极可能就是指脉诊法的创始人扁鹊。
“扁鹊在医学史上是一个有争论的人物,因为扁鹊本人留传下来的文献几乎没有。”和中浚说,东汉时期广汉出现的涪翁、程高、郭玉等以脉诊为特色的医学派别,就是扁鹊派的继承人所创。“如果这批医简能够进一步证明是扁鹊的医学理论,意义将相当重大。”
和中浚说,我国的马王堆、张家山汉墓也曾出土过医学文献,而这次天回镇出土的医简,在医学史上数量最大、最集中,和医学关系最密切。“从医简的数量来说,920支简,字数和马王堆医书的两万多字大体相当。从内容来说,马王堆医书的内容有很多原始、巫术的成分,医方也是以单方为主,经验的成分比较大。而‘老官山’出土的医简,介于早期的马王堆医书和中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内经》之间,且9部医书都和人体医学有关,既涉及病基、又有症候治疗,以及针灸、脉象等,涉及到医学的各个方面,学术价值相当高。”
此外,天回镇医简的药方也比马王堆医书更加成熟。“不仅每个药方的药味增加了,经常有四五味、七八味,相比马王堆医书的一两味药更有中医方剂的特点,而且很多药现在仍在临床上使用。”和中浚说。
■解读现场
一味中药让专家犯难
另外,在1号墓出土有木牍50枚,内容初步确定主要为官府文书和巫术两大类。在木牍中,还包括有疗程性治疗的药方。
从武家壁展示的疗程药方可以看到,主药为枳实,还包括有方(防)风、牛厀、术、泽乌、乌喙4味药,总共分为三个疗程。在第一和第二疗程中,主药枳实的分量均为4,而在最后一个巩固疗程的药方中枳实的分量则加重至5,其它几味药的用量也加倍。
那么,这个疗程药方又是治疗什么病症的呢?和中浚分析了各个中药的药效,“枳实具有逐宿食,破结胸,通便闭的功效,牛厀有活血强筋骨作用,乌喙也叫乌头、草乌头,主治中风瘫痪、腰脚冷痛等病症。”而对于这张疗程药方的泽乌,和中浚与曾上劼两位中医专家均犯了难:“听过泽泻、泽兰、泽漆,但没有听过泽乌。”在暂时排除 “泽乌”这一未知中药后,曾上劼认为,这张药方总体而言更接近于治疗寒湿痹症。
■部分医简解读
《尺简》
共20支,因表面脱落严重无法识读,长度约为汉制的一尺,故暂命名之。
《病源》
涉及病理学。
《诸病症候》
“女子红痭,赤白半”;“肠瘅,食多善饥而少气,得之饥”。
解读:其中的肠瘅和女子红痭与肠胃病和妇科病有关。该部书的竹简是最长的,文中一部分讲经脉,一部分讲病症。这一点也说明,病症学在当时已是一个独立的研究学科。
《五色脉诊》
“凡五色,以观生死……”“心气者赤,肺气者白,肝气者青,胃气者黄,肾气者黑,故以五臧之气”。
解读:讲的是五色脉和脏腑的关系。五色脉,并不是指脉象有颜色,而是一种分类方法,用五种颜色来分类不同脉象。
木牍
涉及内容应与汉高祖时缴纳赋税的法令和汉武帝时“算缗钱”有关,为研究西汉时期赋税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西汉古墓竹简
病症:风症
治风:石脂七分,蜀椒五分,方风、细辛各四分,厚柎五分,陈朱臾一分,圭(桂)十分,薑六分,皆冶合。
建中汤:蜀椒(3克)炒去汗、干姜(12克)、人参(6克)。补虚缓急,散寒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