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吹响脱贫攻坚决胜号角

11.01.2017  06:34

 

岁末年终,蓝天白云下的四川省昭觉县特布洛乡彝家新寨即将竣工。谷莫村村民俄地曲西不仅有乔迁之喜,用5只能繁半细毛山羊入股合作社,年底还将分红3000元以上;加上家庭养蜂、50株核桃树挂果上市,全家5口人摘下“贫困帽”,摇身一变成为全村脱贫奔康示范户。

这是大凉山脱贫攻坚的一处美丽缩影。今年以来,凉山州委、州政府立足集中连片特困的特殊州情,紧紧抓住用好国家、四川省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四治并举”“五管齐下”,精准脱贫的决战局面全面形成,贫困地区面貌明显改善,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今年将确保贫困村退出490个、脱贫11.32万人。

抓重点补短板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土墙草顶垒空房,屋内混居猪和羊”,曾是彝区住房状况的真实写照,住上好房子一直是贫困群众的强烈期盼。

我们把彝家新寨作为彝区扶贫的重要载体,省财政补助资金标准从每户2万元提高到2.5万元,村内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补助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每村再增加50万元,优先解决居住条件最差的村和最困难的农户,因地制宜实施高寒山区异地扶贫搬迁,着力改善彝区同胞居住生活条件。”四川省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同时,实施“三年交通大会战”,建成国省干线公路971公里、通乡油路1380公里、通村公路4764公里,基本形成对外通畅、对内通达的交通格局。

补上基础设施这块“短板”,为贫困群众架起脱贫路、小康路后,凉山把产业富民作为彝区扶贫的重要支撑,将群众增收门路不断纵深拓宽。一份四川省农业厅关于凉山彝区农业产业扶贫情况统计报告显示,近两年凉山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目前彝区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原料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是全国苦荞麦分布最集中、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产区,是全省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省最大的错季蔬菜生产基地,茧产总量连续13年位居全省第一……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3年的5101元增长到2015年的6386元,年均增长11.9%,高于全省增幅1.2个百分点。

在谷莫村农民夜校,一块“青年先锋队”的红色招牌阳光下格外耀眼。34岁的青年党员木坡史惹任组长,带领3名入党积极分子今年干了脱贫攻坚“十一件”实事:贫困户人均一亩地带种薯、户均养殖一群鸡、户均一块菜园地不少于一分地、一社两台洗衣机、一户一套生活用具……木坡史惹“如数家珍”般告诉记者,2016年建立村级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宽带光纤入村,建设通信基站1个、4G基站2个,全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进度全部上墙,接受全体村民监督。

抓基础谋长远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扶贫先扶智。四川省委、省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当地扶贫攻坚治本之策,严格落实县长、乡长、校长、村长、家长“五长”负责制,在凉山州建设寄宿制学校666所、开建双语教学中小学校475所,73万在校学生全部享受营养餐补助、24万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10万学生享受高海拔地区取暖补助;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招收1万名彝族学生到内地就读;从2016年起全面铺开实施15年免费教育,开展“一村一幼”试点,省财政补助支持13个县每村选聘2名辅导员开展学前汉语教育;启动省内10市对口支援凉山彝区学前教育行动,彝区教育事业步入全面提速期。

我喜欢上幼儿园,学会了唱歌跳舞、洗脸洗澡,这里的饭菜也比家里好吃。”在昭觉县普诗乡四呷村幼教点,5岁的彝族娃娃阿西扎杰一句“童言无忌”折射出当地学前教育的成效。

县政府按照每月2000元标准发放辅导员劳务报酬,按照每年384.53元标准为学前教育学生拨付学前教育保教费。”昭觉县科教局局长吉色方森告诉记者,全县有“一村一幼”孩子8000多名,每个村至少保证一个幼教点,1年学前教育和3年学前教育比例分别达到100%、70%以上。

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是凉山州数十万贫困人口中的“主力军”。为斩断穷根,喜德县积极贯彻落实《四川省脱贫攻坚医疗卫生保障实施方案》,成功实现贫困户住院治疗零支付,从此看病不花一分钱;美姑县发展支柱产业“三借三还”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大力推行移风易俗教育,实行喜事、丧事集中简办……今年凉山树立“四个好”万户“创建户”、百户“示范户”、千个“创建村”,到2020年全州80%农户将达到“四好”标准;四川将从财政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事业发展、禁毒防艾等7个方面采取17条特殊支持措施,计划到2020年增加省以上投入238亿元,进一步带动当地强化“造血”功能,促使13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将凉山打造成美丽富饶文明和谐示范州、新彝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