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57万人摘下“贫困帽”
日前,州扶贫移民工作会议上传来好消息,全州2300元以下贫困人口从2010年底的107.67万减少到2014年末的50.6万,这意味着,四年来,凉山贫困人口减少近半,逾57万人摘掉了“贫困帽”。
打一场扶贫攻坚战
加快彝区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
走进普格县马厂坪村,一栋栋具有彝族特色的新居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山绿水间,村道两边绿树成荫。彝家新寨的全面实施有效改善了村民的住房条件和村落面貌,一个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生活文明的新彝寨在螺髻山脚扎根。
马厂坪村的改变只是我州深入综合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央、省对凉山的支持投入持续加大,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乌蒙山片区和藏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启动实施,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大小凉山彝区“十项扶贫工程”总体方案》,为凉山“集中力量打一场彝区扶贫攻坚战,加快彝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注入了强劲动力。
2011至2014年,在专项扶贫方面,中央、省、州、县市及社会帮扶共投入扶贫资金55.23亿元,建成彝家新寨1034个,发放彝家新生活“四件套”8.57万套,整村推进272个。2300元以下贫困人口减贫57.06万人;大凉山综合扶贫方面,共投入大凉山综合扶贫开发资金174.62亿元,实施彝家新寨建设、特色农业发展、艾滋病防治和卫生工作资金、禁毒戒毒、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劳务培训、公路建设、水利建设、社会保障、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十个专题;“十项扶贫工程”方面,共落实资金38.91亿元,完成彝家新寨210个村,住房建设18294户等。
抓好重点民生工程
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因多种因素制约,我州贫困面大、人多、程度深且类型多样,基础条件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抓好扶贫开发成为凉山“头号”民生工程,要打好扶贫开发这场硬仗,抓好重点民生工程是关键。
海拔3850米的美姑县井叶特西村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自2011年大力实施彝家新寨建设后,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134户村民都搬进了新居,水、电、路通进了各家各户;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规划,美姑山羊、莲花白、外出务工作为该村的三大支柱产业。说起生产生活发生的变化,村民勒则凤鸣高兴地说:“如今生活和以前比起来变化真是大,全村家家户户都吃大米了,地里种的莲花白,想吃荞麦粑粑都要在其他地方去买。”
这得益于重点民生工程建设,在凉山,还有很多个“井叶特西村”。在这场扶贫开发战役中,我州用好《乌蒙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国土资源部支持凉山扶贫攻坚的“十九条”政策,全面落实大小凉山综合扶贫规划、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和藏区“六项民生计划”,持续增加民生投入,产村相融、成片推进以彝家新寨为重点的新村建设,深化《大凉山彝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州扶贫对象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加快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
扶贫也要创新。改革创新是扶贫开发工作的不竭动力,能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下一步工作中,我州将继续深入开展《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确定的六项机制改革和十四项工作实施计划,全面落实各项扶贫改革配套政策。
要想富、先修路。不通公路是制约甘洛县二坪村发展的最大瓶颈,全村老百姓急切盼望修通一条通往山外的公路,以便将山里的农产品卖出去。驻村帮扶干部在了解到村民的这一愿望后,多方争取到两资项目资金30万元,村民公路修到“家门口”的愿望正在一步步实现。
对于二坪村来说,干部驻村不仅帮助帮扶点增强了“造血”功能,还意味着贫困面貌的不断改变。在开展结对帮扶中,驻村干部结合当地实际,将产业规划精确到户,引导村民发展养牛、养羊等养殖业和核桃、花椒等种植业,大家的荷包慢慢“鼓”了起来。
二坪村是干部驻村“挂、包、帮”的受益贫困村之一。干部驻村是精准扶贫的“管道”,我州将向2072个贫困村派驻工作组,选准最贫困的村、扶持最困难的户,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减贫,逐村逐户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帮扶方案,协调有关各方,争取资金、项目和政策支持,确保贫困村民直接受益。
我州还积极创新社会扶贫思路,创新推进定点扶贫、东西扶贫协作和州内“4+5”对口帮扶工作和“结对认亲,爱心扶贫”活动,强化扶贫协会职能,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力量积极投身扶贫开发。
记者 李洁 实习记者 丰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