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再冷也不怕 老成都有取暖神器
提着铜火熜取暖的3个小孩。
成都的冬天阴冷而潮湿,有霜有雪的日子里,丝丝寒气从脚底窜入,漫长的冬夜能把人冻得直哆嗦。好在那时的成都人想了很多法子取暖,烘笼就是当时的取暖神器。
烘笼这种取暖方式,在中国南北方都有,因地制宜,制作材料多有不同,叫法也大相径庭。成都人爱把竹编的叫烘笼,南方人爱把铜制的或铁制作的叫火熜(cōng)。成都著名民俗专家刘孝昌老师说,当年的老成都家里,一到冬天,基本上是家家户户必备烘笼或炭盆。
冬天烘笼取暖很方便,木炭或木块燃烧后,红红的炭火放到烘笼里,烘笼里一般有个倒扣的泡菜坛子盖子或土巴碗,炭火放到里面慢慢释放热量,可以持续保温2-4小时。双手放在上面,不停搓动,身体一会儿就热乎起来了。
还有些怕冷的老人,喜欢在上床前把烘笼放到被窝里,把棉被烤热,免得睡进去僵手僵脚。当然,在冬天里也可用来给婴儿烤干尿片、尿裤子。更有甚者,还可在烘笼里烤红薯,几小时取暖后,靠炭火烤熟的红薯也变得香甜可口,成了宵夜的好食物,真是做到物尽其用了。
这种取暖方式经济简便,当时家家都有木炭,一个烘笼炭火渐熄后,从灶塘里取出几块重新装入就行,基本上不花什么钱。
刘孝昌说,南方人多叫这种取暖的东西叫熜。有钱人家多用铜火熜,经济条件差点的用铁的或铝的。火熜多用黄铜铸造,取暖的原理和四川的烘笼大同小异。
到了冬天,从灶膛里取一些柴灰放进火熜里,再铺些平时留存的木炭,盖上满是洞眼的盖子,把脚搁上去,不一会儿,脚底的暖意就上来了。
烘笼烤红薯,火熜可煨豆。江浙人喜欢把蚕豆(即胡豆)放入火熜里,盖上盖子。待火熜里发出“噗噗噗”的声响后,揭开盖子,用筷子一粒一粒把蚕豆拈出来,大家分着吃。虽然每次都没吃上几颗,但那种扑鼻的香味及煨豆的乐趣,让人难以忘怀。
冬天私塾里,上学的小孩子怕冷,取暖神器火桶派上用场了。火桶用木板箍成,无底无盖两头空,中间装有站人的搁板,下放一只火盆,把孩子烘得热乎乎的。
你别觉得危险,火桶上口小、下口大,竖在地上非常稳当,小孩子站在火桶里,随他拆天拆地都不会翻倒。
棉帽、手套、围巾、护手包,还有热水壶,是有钱人家在冬天的装备。当时的热水壶都是手工打造的铜壶,扁扁圆圆的,壶顶有小盖,便于往里添加鲜开的热水。使用时,在外面包一块绒布,以免烫手。
如今,这些承载着古老记忆的取暖神器,大多已没了踪影,它们赋予生活的那份温暖记忆,还依稀留存在老成都人的心里。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谭曦
/背景资料/
美国人西德尼·戴维·甘博,1917-1919年在中国拍摄了5000多幅黑白照片、500多幅彩色幻灯片、30盘16mm电影胶片。其中,他在四川拍摄了数百张照片。